当年,二胎政策发出以后引起广泛群众的关注,有的人积极响应,还有的人产生质疑。

  对于二胎政策的态度,大部分的九零后群众都表示难以接受,毕竟从小到大生长在少生优生的政策当中,突如其来的二胎政策听起来十分奇怪。

  那么,提倡二胎政策的必要性到底在哪里呢?对此,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倘若此时不响应二胎政策,那么在50年以后中国只剩下5.8亿人都不到。

  一、生育计划

  二胎政策和计划生育有十分大的挂钩,两者都是生育政策,但是所追求的目标完全不一样。两者的共同点就是都在中国境内进行过落实,但是如今所获得的反映却完全不一样,问题出在了哪里?

  如今的中国人口有141178人,这个庞大的数字让我们国家位居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榜首,而之所以会有如此庞大的数字,应该看到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国家情况。

  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落后,但是人口庞大,经济带不动这么庞大的人口群体。根据经济学家马寅初的建议,政府决定计划生育。

  虽说发展经济从来都不是靠人多不多,但在当时的推测之下,倘若不控制人口生育的话,现在的人口就能够达到18亿。

  就当时的经济情况而言,绝对是一个大麻烦,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刻不容缓,但是不过几年,生育政策就发生了改变。

  在二战结束以后,笼罩在各国上的一大难题就是生育率低的问题,这意味着国家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能够提供支持,整个社会劳动力缺乏填充的情况下,经济不仅发展不起来,连最基本的生产都是一大难关。

  中国人口本就基数大,缺乏劳动力提供生产出现了问题。

  为了能够激发当时年轻人的生育欲望,政府颁布出来多生育多分地的政策鼓励,也正是因为这一政策,如今庞大人口基数的原因也得以找到答案。

  二、催生二胎

  对于如今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尽管他们到了适婚年龄,但是结婚却不一定会被看作是人生中必要的事情之一。

  这样想法来源其实很简单,一方面原因来自于自我精神的富足,另一方面是如今的男女经济独立能力提高,组合家庭所带来的益处小于单身的快乐。

  对于这一想法,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了对立意见,在演讲当中,他提出一个设想:如果大家现在不生二胎,那么50年后的中国还剩下多少人口?当场有人计算以后得出答案,5.8亿人口都不到。

  这意味着整个中国会大量缺失劳动力,那么今非昔比的经济体量会消失。

  此外,在形成最终局面之前,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会非常劳累,这一部分劳力集中在中年人身上,上有老下有小。

  这个问题会比之前提出的问题加速更快,比起最后的劳动人口数量不足以支撑推动经济发展,更大的问题是“2+1+2”的家庭结构,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很有可能会背负自己的父母养老问题以及养育孩子的问题。

  再设想二胎政策开放以后,大家的变化又会是怎样的:父母养老多倚仗于养老院和医保问题,但是目前国内的医疗政策并不能够保障所有的疾病,类似于癌症等重大疾病能够得到的报销微不足道,特效药等特殊治疗用品更是只能自费。

  一场重病的压力能够压垮一个中产家庭,就算有保险等保障政策存在,但是更多的是没有能力支付保险费用的普通人。

  他们面对的是自我毫无招架之力的恐慌还有就是抵抗自己“负担”意识的恐慌们,自我结束并非危言耸听,一夜之间结束生命不为子女带来压力的人大有人在。

  这并不是一切,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也是压弯父母脊梁的重大原因。

  三、内卷现象

  如今的内卷问题严重,而这已经根本不是孩子们之间的竞争,而是家长们之间的攀比。

  频频爆出的教育费用能够让一个中产家庭选择咬牙坚持,这是一个少数情况吗?自然不是。

  在上海,有车有房无经济问题的女士想要送孩子从高中开始出国还需要咬紧牙关,一场重大疾病就能够把这个家庭几十年的打拼毁于一旦,种种现实情况都让我们为过渡期的中年人咬紧牙关,活在世上就是最不容易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没有跨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更是产生了恐婚心理,多注重精神匹配是一大问题,另外就是肉眼可见的抚养成本。

  随着物价不断升高的时代逐渐挤压每个人的生存空间时,谁都没有办法敢想象额外增加生存成本。

  其实细细观察以后就会发现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那就是在经济落后的时代,我们分地就能够提高一大波人的生活质量。

  如今在我们的时代当中,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就算每个月发放补助都很难吸引人们生育的欲望。

  不得不说,当人民生活质量不断上升的今天,谁都不会想要为自己的生活添加负担。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光是为了给孩子筹备结婚需要的房子和车子就能够掏空两个家庭的老底。

  这就是生活的悲凉和无奈,生育在父母一辈成为十分重要的观念,但是如今的意识当中,更多地是抗拒生育下一代。

  两大现实矛盾撞在一起,中国如何为后来人口危机作出应对措施只能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