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梧桐树事件的市民致信

南京市民为拯救梧桐树致南京市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季市长:

您好!我们是一群热爱南京的普通市民,今天,我们写这封信给您,希望您能帮助广大南京市民拯救因地铁三号线施工而被移栽的行道树。

3月1日,有报道称“南京40多棵行道树被剃光头为地铁线让道”,随后更多网友开始大量转发与之有关的信息。我们询问专家后了解到,此报道涉及的太平北路段梧桐平均年龄在50年左右,最大的近百年,为民国时期种植的树木,它们是为地铁三号线让路,接下来还有六百多棵行道树将被移栽。

3月14日晚,看到了政府的公开回应,为了城市的发展,为了缓解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修建地铁势在必行,而相关部门的专家已经做了多方论证,尽量保证更多的行道树免遭移栽之苦。我们非常感激相关部门在之前做出的种种努力,但是,来自媒体和市民的各种质疑仍未停止。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目前的问题,我们希望表达几点建议,希望您能够采纳。

第一, 尽快停止对太平南路段39棵英国梧桐的移栽行为;

第二, 向公众公布,因地铁三号线建设施工,计划被移栽的行道树的数量及路段;

第三, 召开论证会和听证会,邀请各方专家、媒体、公众重新论证地铁建设方案,尽最大可能保留行道树;

第四, 对确定一定要移栽的大树,逐一进行拍照登记,跟踪其生存状况,并向市民公示;

第五, 提高城市树木管养经费标准,增加养护人力和资金投入。成立“移植大树养护基金”,由市民监督使用,资金来源可以是民间出资,也可利用“伐一补三”、“砍树支付给树木所有者的树木补偿费” (参见《南京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相关)等行政收入补贴。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气质和修养,金陵这座古城因树而美。1928年,奉安大典孙中山先生灵柩经过的码头—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东郊,和中央路与中山南路,国民党政府种上了从苏州杭州精选的英国梧桐和雪松。83年来,这些参天古树早已和南京城融为一体,郁郁葱葱的绿色让这座古城更显高贵威严,但又不失古朴雅致。应该说,这些树是南京不可或缺的一员,是我们的家人和朋友。

今天,当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家人朋友将要遭受砍头搬家的劫难时,我们感到无比痛心。我们致信给您,希望您能够考虑南京市民的这点建议,同时,我们也愿意积极的参与到城市树木的保护和宣传的工作中来,愿政府和市民一起联手,守护南京的绿色!

热爱南京的普通市民

联系人:李春华

2011年3月15日

...

回信:南京市市长信箱对拯救梧桐树的回复

李春华,您好!

本信件是南京市市长信箱的回复信件,以下是您2011年03月15日,标题为:“拯救因地铁三号线施工而被移栽的行道树”的信件的办理意见。

此邮件为系统发送,请不要回复,谢谢!

办理单位: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办理意见:

李春华网友:您好!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爱,正是因为有和您一样热爱我们这座城市的广大市民的支持理解,这几年南京城市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快速发展!梧桐树是南京的重要“城市名片”,枝繁叶茂的梧桐树是南京靓丽的风景,也是南京市民对这座城市归属的精神寄托。

当前,南京地铁三号线建设已启动,城内走向要经过太平北路、太平南路等道路,车站施工和行道树的保护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广大网友关注关心梧桐树保护的心情,我们身同感受。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明确要求平衡好地铁建设与大树保护的关系,尽量少移或不移植大树。

我们深知梧桐树承载了南京人太多的历史记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做好工作:

一是最大限度保护树木。地铁建设过程中做好绿化保护,尽量少移植或不移植大树。

二是最大限度优化方案。三号线建设沿线交通走廊道路容量有限,同时,沿线地层主要以古河道河床为主,包含淤泥质粉土、粉细砂层等不良地质条件。因此,相关地铁车站均采用明挖的施工方法,不得不移植部分现状树木,我们已要求相关部门从车站站点选址到车站建筑规模均进行优化,压缩车站站台宽度,减少出入口数量和尺寸等措施,将地铁施工对绿化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是最大限度保持“绿量”。包括梧桐树在内的绿色植被都是南京宝贵的生态财富和文化财富,我们实施移植的数目,必须园林专业单位实施,由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对树木维护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确保树木存活,“绿量”不变。

此外,我们已进一步严格落实责任制度,要求地铁指挥部、城管局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每一颗大树的移植都要有审批、有配套维护管理制度,对违反规定的人员和单位将一查到底,严格追究责任。梧桐树的保护,城市的发展,需要您的积极参与和大家共同努力,欢迎您继续监督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使我们生活的南京更加幸福、美丽。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 市长信箱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

二、南京梧桐树事件的情结法桐

南京的夏天是难熬的,6月中旬的龙蟠路上,柏油路面温度已高达40度,没有一丝风,在火辣辣的阳光下,如果你步行或骑行在这条没有树荫的路上,皮肤会晒得生疼。而看到道路两边的似乎永远长不大的女贞树,你该作何感想。有绿缺荫这一残酷的现实摆在很多老南京面前。当园林绿化部门拿出绿化覆盖率50%的成绩单时,很多市民却感觉“量”和“凉”不成正比,遮天蔽日的树荫已渐行渐远。在人们要靠打伞、涂防晒霜来消暑度夏时,再完美的绿化数据也显得苍白无力。我们不禁要问,曾经引以为豪的南京绿树哪去了?

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号称虎踞龙蟠,在夏季通常爱刮东南风,由于东、南、西三面都是山脉,风吹不进来,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丰富的水汽让整个城市湿热像个大蒸笼。在这样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夏天街头的绿荫葱茏对南京人更显得至关重要。

如果说南京是个有名气的城市,这个名气中有一点是因为她是长江流域三大火炉城市之一,夏天的热为外地人所不能承受。也正因为这个热,南京曾经的绿化程度不仅闻名于世,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有一种自豪感。南京人说,不要看我们南京热,但是夏天出门不用打伞。

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80年代南京第一轮城市改造以前,主干道的行道路两旁都是一溜的悬铃木(俗称法桐),树身植根行道边,茂密的树枝则相交在天空,遮天蔽日,烈日下不用遮阳伞,中小雨天里不用打雨伞。在没有电扇和空调的年代,一棵大树就是一个天然的避暑空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南京人体会最深刻。 南京的绿化,始于公元229年三国时期的东吴,其后的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定都于此的320余年间,南京的先人们,逐渐养成了酷爱自然、纵情山水、盘游山居的习性,孕育了名闻中外的江南山水园林。从唐朝诗人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和元代诗人的“青青门外秦淮柳,几度飞花送船客”的诗句中,可见当时南京城市绿化之盛。187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在南京石鼓路种下了南京第一棵法国梧桐树,开创了南京行道树栽种历史。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修中山路和陵园大道的时候,又陆续种下2万棵法国梧桐,遮天蔽日的林荫大道与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成为南京的象征。解放后,南京首任市长刘伯承对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云南松情有独钟,不到3年,这些树苗就在南京市的山坡、路旁、湖畔、水边扎下了根,在中山陵、雨花台、玄武湖、鸡鸣寺、栖霞山等地茁壮地生长起来,成为点缀南京城市风景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南京市在中山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掀起“种植热潮”,当时南京市内的梧桐树达到了约10万株。但自1990年代起,由于道路拓宽等工程,南京市内的梧桐树或遭砍伐或被移走,其中种植于民国时期的2万棵梧桐只剩下了3000棵左右。 根据南京园林部门最新的统计数据,南京绿化覆盖率50%,绿地率42%,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这些指标远远超出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据统计南京市主要街道有20条,其中16条是以“法桐”作为行道树的。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约15万株大小不等的“法桐”,逐渐成长为一条条优美的林荫大道。每到夏天,火炉南京,赤日炎炎,格外烤人,而在“法桐”大道上,却是绿荫成廊,遮天蔽日,轻风拂面,行人、骑自行车者、驾驶汽车者在此经过,简直是一种享受,离开时都依依不舍,此种感受大家都有过。科学测定显示,“法桐”叶片大,绿量高,树荫下能降温4~50C,在滞尘、降噪、调节碳/氧平衡,改进大气环境质量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人们可曾注意到,近些年来,南京的夏天不像以前那么热了,南京在全国火炉城市中悄然消失。

一种文化遗产

权威人士指出,根据南京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其保存完好程度,很有希望成为我国第一个古都型世界文化遗产。70年前栽植的“法桐”大道,特别能体现民国时期南京的文化特征(且是活态文化),可以作为行道树方面的文化遗产,而有别于一般的绿化树。因为“法桐”与孙中山先生的名字紧密相连而在南京的文化中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一张城市名片

民国时期栽种的2万株“法桐”,覆盖了南京的主要干道。在南京风土的阳光雨露哺育下和南京市民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为巍巍大树,最长者已满77周岁了,粗度够2个大人合抱。现存于各条中山大道,长江路、陵园路等“法桐”行道树,树干坚挺,通体洁净、靓丽,树冠高大,覆盖着整个街道,活脱脱如一条条“绿色隧道”,亲临南京的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都赞不绝口,称之为“世界级绿色都市”。上世界末,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皇浏览中山陵景区时赞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南京有个‘绿色长廊’”。最近南京市在海选城市十大名片活动中,“绿色南京,博爱之都”力拔头筹,领衔南京城市名片,只是由于“文字太长”而割爱,单取“博爱之都”。“博爱之都”作为南京的一个整体形象名片,是南京城市精神和市民精神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爱之都”离不开“绿色南京”。

...

三、南京梧桐树事件的事件过程

南京梧桐树事件起源于2011年3月初,南京市政府为建设南京地铁3号线以及10号线,将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于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梧桐等树木移栽。其行为造成了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他们发起活动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

2010年,在南京地铁3号线建设中,市政府计划在沿线除市政府站和浮桥站之外的11个站点处移走600多棵树木,其中200多棵是1950年代种植的梧桐树,其余还有香樟、臭椿、高杆女贞、栾树等。2011年3月初,南京地铁3号线开始大规模动工。大行宫站附近长江路、太平北路一带有49棵梧桐被砍去枝干,移植到江宁区麒麟镇某苗圃。

3月14日,中山东路沿线的梧桐树上被人们系上了绿丝带,这是网友自发发起的“绿丝带行动”,在梧桐树上系上绿丝带以抗议被伐。3月15日,中国国民党立委邱毅在微博中表示“若南京市政府再不停止砍树,他会在国民党中常会提案护树”,事件终于迎来转机。次日,邱毅在国民党中常会中提案,希望透过海协会和海基会,协调南京市梧桐砍伐事件。而国台办在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中称相信南京市政府会妥善处理此事。

3月19日下午,上千南京市民在南京图书馆前集会抗议政府砍伐迁移树木,抗议人群与事先来到现场的警察并未发生大的冲突。

3月20日,南京市副市长陆冰称,地铁三号线的移树工作已全面停止。而政府将公开征集民意,以进一步优化地铁建设方案,事件告一段落。

...

历史背景:

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奉安大典,南京市在中山南路等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掀起“种植热潮”,当时南京市内的梧桐树达到了约10万株。但自1990年代起,由于道路拓宽等工程,南京市内的梧桐树或遭砍伐或被移走,其中种植于民国时期的2万棵梧桐只剩下了3000棵左右。

早先南京地铁2号线在建设中也遇到过移栽树木的问题。最初工程计划移栽树木1065棵,后来对具体车站的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了修改,以避开大树,最终迁移190棵,为此工程投资增加了5000万元。当时市园林局承诺“190棵迁走的大树确保不死一棵”,但事后回访发现移栽后树木的存活率仅有18%。

四、南京梧桐树事件的评价

事情的起因其实并不复杂,过程也并不曲折,但是光秃秃的太平北路大行宫段的确让很多南京人无法接受。这很正常,作为市区梧桐路中一个难得的景观精品,太平北路大行宫段的现状让人不禁有些伤感。

城市的建设不可避免,但是城市的人文同样不能抛弃,一进一退之中彰显出了一个城市长官的智慧和市民的素养。南京有幸,有这样一群热爱她的市民,只是在热爱她的同时可以将这份爱表达的更为理性和充满气质。所以希望每一个南京人都可以将理性作为思考的前提,将情感作为热爱南京的源动力,这样的市民更是南京之幸。

最后,由衷的希望相关部门可以看见这样一群热爱南京的市民,保树运动只是个开端,尽管其中也许有着谎言,有着各种不明真相的质疑和谩骂,但是这的的确确是我们为这个城市出的一份力。借用一个网友的话“如果这个可以推动资讯透明化,也未尝不可”。

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

南京梧桐树事件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应该砍树。如果多数居民在经过考虑之后同意,未尝不能为造地铁而砍树。关键在于市政府相关部门理应向居民公布地铁方案及其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包括需要迁移多少梧桐树以及不同的替代方案,允许居民发表意见、回答居民提出的疑问,并充分尊重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多数意见。

艾利艾咨询(IRI):

南京“梧桐让路”事件让人们再一次见证了微博的强大威力。南京在该事件的处理方面,确实顾及了民意,但其中起到催化作用的恐怕是黄健翔等“名人”及普通网友的微博。如果不是他们积极参与,此事也不会被放大。南京目前暂停移栽是在与民意正向互动,问题在于,此前为何就没有考虑到民意?微博时代的来临,对各级政府的行政能力及行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民意和政府行政之间找到平衡,还需各级政府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在舆情高涨期间,南京市民众走上街头,为树木系上了绿丝带表达了市民对梧桐树的不舍。针对此舆情,南京市政府审时度势由先提出“少砍”到最后由南京市副市长陆冰亲自承诺不再砍伐梧桐树,并对“台湾立委”、国民党中常委邱毅在微博上的意见进行了反馈,用实际行动表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南京市政府的表态和举动得到了市民和媒体的充分肯定。在此阶段,南京市政府行政效率之高效、对传媒反映之慎重塑造了政府的媒体新形象。

梧桐树在被停止砍伐之后,针对舆情事件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从政策层面上肯定了此次舆情事件的成果、安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

...

网民评论:

@张醒生:

要为南京市长鼓掌!虽然晚了点!但胜于无!这是中国公民用微博保护公民权利的又一成功例证!微博改变世界!

@呦嚯:

“移一棵树补两棵树”?请问什么叫占补平衡?它主要是指补的这个必须要有同样的质量才行,而不是指数量。一棵生长80多年的三四层楼高的大树,你也必须补出一样的树,否则你就是补10棵小树苗也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