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用于道教的“清真”是怎么演化为中国伊斯兰教专用语汇的

  长平侯卫青 2017-07-03 22:21:48 举报

  了解中国伊斯兰教的相关历史,便于更好的与党和国家一起,对伊斯兰教去极端化,与诸君共勉。

  ??一、“清真”一词在中国文化当中的本意

  “清真”,在中国汉语里原作纯洁、洁净、质朴、清廉或清雅自然的意思。明代以前,“清真”一词应用范围广泛,用来形容人物、植物、品德、文学作品等。

  晋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高僧传》中描述龟兹人佛图澄的才华时这样说到:“少出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善解经义。”

  南朝刘义庆(公元403--444年)的《世说新语·赏誉》:“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唐代诗人李白在《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厓山居》中写道:“我家仙翁爱清真,才雄草圣凌古人,欲卧鸣皋绝世尘。”、“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右军本清真”、“垂衣贵清真”等诗句。

  唐代姚合《寄石书院僧》诗有“不会门外地,斋戒得“清真”的诗句。

  宋代陆游《园中赏梅》:“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作品中也有“二宗性清真,俱抱岁寒节。”的诗句。

  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著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著》三卷。

  二、道教是最早将“清真”运用在寺院名字上的

  道教寺院用“清真”命名,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00年前后。

  陕西高陵清真观,俗传西魏文帝郊游过观并敕建,现已无存。宋时的宋构在游览清真观后,写有《清真观二首》,其一:三原过尽见秦川,风物鲜明二月天。边北十程回首望,塞云深处是乌延。其二:一别长安三十日,边州行尽厌红尘。渭桥举首心欢喜,重见南山似故人。

  江苏茅山清真观,据元刘大彬《茅山志》记载:为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道士吴德清结庵以待云水之众;徽宗赐额清真观。昔时农历每岁三月十八,四方道众云集此处,礼谒三茅真君,人称“鹤会”,后渐被废弃。

  江苏昆山清真观,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 ,终毁于民国二十六年,原址位于会仙桥东(今环北路与亭林路交界),占地六十亩。

  河南济源中王村清真观,始建年代无考,元朝中统二年(1261年)、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重修。现存玉皇殿1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灰瓦顶,檐下施斗拱,保存尚好。有明代重修碑记2通。

  河南济源中王村清真观.河南济源中王村清真观

  陕西扶风清真观,据观内《大元重修清真观记》和《大明重修清真观记》两通石碑记载,始建于元朝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至五年,系在宋代故址上建成的。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 观内玉清殿保存较完好。

  河南许昌清真观,据观内明清古碑记载,清真观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元末遭兵患被毁,明朝正统癸亥年(公元1443年)复兴重修,现仅存玉皇殿、真武殿两座明代建筑。

  河南许昌清真观.河南许昌清真观

  其他“清真”观不再一一列举。

  三、在佛教、犹太教、景教中也有使用“清真”一词的情况

  佛教的阿弥陀经赞文中有“传闻净刹甚清真(阿弥陀佛)”、“我常自叹苦精勤 希闻无上法清真”等经文。

  明弘治二年(1489)重修的河南开封犹太教堂名为“清真寺”。

  梁廷楠《耶稣教难入中国说》道:《景教碑》一曰“常然真寂”,再曰“戢隐真威”,三曰“亭午升真”,四曰“真常之道”,五曰“占青云而载真”。其以真立教,最为明晰。而今之清真寺,人称之曰回回堂,其自称则曰真教寺。

  四、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

  伊斯兰教在中国早期有过多种称呼。

  唐朝时期,杜环《经行记》中记述:“摩邻国,在〈孛夂〉萨罗国西南,渡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诸国陆行之所经也,胡则一种,法有数般。有大食法,……其大食法者,以弟子亲戚而作判典,纵有微过,不至相累。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每七日一假,不买卖,不出纳,唯饮酒谑浪终日。”

  宋朝时期,赵汝适《诸蕃志》中记述:“白达国,系大食诸国之一都会。……国人相尚以好雪布缠头,及为衣服。七日一次削发、剪爪甲,一日五次礼拜天,遵大食教度。以佛之子孙,故诸国归敬焉。 ”

  元朝时期,王恽在《玉堂嘉话》中曾记录“宋克温说”云:“回鹘,今外五(按即畏兀儿);回纥,今回回。”其实回纥、回鹘在唐代原本是一个概念,只不过使用先后有别。到了宋辽金时代,“回纥”及其另译“回回”被用来专指中亚人。而回鹘则继续指西迁的那一部分回鹘人,即后来的畏兀儿人。“回纥”(回回)从指回鹘人转为指中亚人,元朝延续了这一叫法,但伊斯兰教的称谓没有查到相关史料,推测应该是延续唐宋时期的叫法。

  明朝初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其所著《瀛涯胜览》中,对今南洋、西亚的一些国家宗教民俗进行描述时,多次出现“国中大半皆奉回回教门”、“国王国人皆奉回回教门”、“婚丧之礼悉遵回回教规”等语,为首次用“回回教门”称伊斯兰教。明嘉靖年间(1522~1566),郎瑛著《七修类稿》(卷18)中简称为“回回教”。

  明末清初,有两种称呼,一为“清真教”,来源于“清真寺”,第五部分会有详细论述;一为“天方教”,来源于当时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

  清末民初至建国,一般被称为“回教”,建国后定名为“伊斯兰教”,不再做引证。

  题外话:不难看出,唐宋时期基本都是对中亚伊斯兰教国家的描述,虽然唐宋时期,的确有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徒来中国经商,并在广州福建等沿海地区聚居建过清真寺,但要知道伊斯兰教是以家庭传教和教内通婚的,且在当时交通的限制下,其群体数量及影响力实在可以忽略不计,这从唐宋时期基本没有国内伊斯兰教活动的史料文字也可侧面印证,而早期长时间的伊斯兰教传播基本都是通过武力征服进行,由此可知,根据唐高宗永徽二年阿拉伯国家曾派使者来中国,就说伊斯兰教是自唐高宗永徽二年始传入中国的,实在是胡说八道、牵强附会,中亚人(并非全部是伊斯兰教信徒)于元朝时期才大量随军进入中国,而伊斯兰教在中国真正形成广泛的传播,应该是在元末明初,基于此番论述无关主题,故不再做过多详证。

  五、伊斯兰教寺庙在中国的旧称

  伊斯兰教寺庙早期并无统一名称,各叫各的,但应该是受到汉地佛教寺庙命名的影响,多以吉祥的神兽或词语命名。

  如广州狮子寺(唐,中式)、杭州凤凰寺(唐,中式) 、泉州麒麟寺(北宋,波斯风格)、 扬州仙鹤寺(南宋,中式)、青州真教寺(元,中式)、 西安清修寺(明,中式)、南京有净觉寺(明,中式)、北京普寿寺(年代不详,中式)等等。

  也有叫礼拜寺的,如河北定州礼拜寺(元,中式)、北京牛街礼拜寺(北宋,中式)、南京三山街礼拜寺(明,中式)、甘肃徽县东关礼拜寺(明,中式)等。

  建于明朝正统十二年至十三年(1447—1448)的北京东四清真寺(中式),是用“清真”寺命名的首开先河者。据景泰年间(1450——1457)陈循撰《敕赐清真寺兴造碑记》中记载:“清真寺初名礼拜寺,……寺成,蒙恩赐额曰清真寺。”伊斯兰教自此也被称为“清真教”。皇帝对该寺的赐额命名,对当时的各族伊斯兰教宗教徒影响很大,很多伊斯兰教寺庙开始以“清真寺”命名。直到清朝以后,叫“清真寺”的渐多,叫“礼拜寺”或其他名称的渐少。

  北京东四清真寺.北京东四清真寺

  建国后,伊斯兰教寺庙就全部叫做“清真寺”了。请注意一点,建国前的伊斯兰教寺庙98%以上皆为中式风格建筑。

  六、“清真”完成成为伊斯兰教宗教语汇的演化

  清末民初的伊斯兰教宗教餐馆多数标以“回回”以示区分。

  标示“回回”的伊斯兰教宗教餐馆.标示“回回”的伊斯兰教宗教餐馆

  清末民初后期,伊斯兰教宗教徒将“清真”一词也逐步用到伊斯兰教宗教餐馆作为标识。

  标示“清真”的伊斯兰教宗教餐馆.标示“清真”的伊斯兰教宗教餐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清真”开始逐步用于肉源类、油脂及含有肉油脂的深加工食品的认证,被冠以“清真”食品,包含了浓厚的宗教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不含有猪肉、血等伊斯兰教教法中禁忌的食物源,第二层含义是伊斯兰教教法许可食用的动物如牛羊等,宰杀时是按照伊斯兰教的宗教仪式进行的,即动物头朝向麦加方向,持刀的伊斯兰教宗教徒需念诵伊斯兰教相关经文,一刀切断四管(气管、食管、两根经脉管),第三层含义是不包含未按伊斯兰教宗教仪式进行宰杀的动物(伊斯兰教法许可食用)的肉、油脂等。

  自此后,“清真”一词彻底完成由普通语汇到伊斯兰教宗教语汇的演化,被中国伊斯兰教用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伊斯兰教寺庙,被称作“清真寺”;其二是伊斯兰教宗教餐厅,被称作“清真餐厅”;其三是仅限于肉源类、油脂及含有肉油脂的食品,被称作“清真食品”。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25551999727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