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何对对外援助情有独钟?

翻开它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个国家简直慷慨的令人咋舌。从建国之初到财政崩溃的那一天,苏联从未停下对外援助的步伐。无论是经济拮据还是国力衰退,他都像个永不疲倦的散财童子。

截至1989年,苏联累计向第三世界国家砸下了858亿卢布的援助,按照当时的汇率,这笔钱相当于1490多亿美元,约占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8%。在那个时代,这可不是小数目,而是一笔惊天动地的巨款。

对外援助,说到底是苏联玩转外交的一招妙棋。你要是亲近我,我就大把砸钱。你要是倒向美国,我就立马翻脸不认人。

于是,许多穷国成了苏联的酒肉朋友。这些小国更是滑稽,像猴子一样,翻脸比翻书还快,今年跟你称兄道弟建交,明年跟你翻脸断交,后年又嬉皮笑脸的回来。

尼克松曾毫不留情地戳穿这层窗户纸:

要是没有经济和军事援助,莫斯科在第三世界的朋友连一个都留不住。


可这份国际友谊的代价却狠狠压在了苏联人民肩上,巨额援助像吸血鬼一样榨干了国家的资源,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一跌再跌。到头来,这项看似豪迈的政策竟成了苏联解体的一大导火索。

早在1944年,经济学家哈耶克就预言过这种结局,他警告说:

计划体制践踏私有财产,漠视人性本质,注定只会带来匮乏、混乱和奴役,最终把自己逼上绝路。

在这样的世界里,财产名义上是全民所有,但实际的控制权和分配权却被少数人赚得死死的。

而这些掌权者,他们的受益者们,从来不是真想把自己的钱掏出来分给大家,

他们真正的算盘是通过公有的幌子,把大家的财产巧妙地据为己有。

这种行径说白了就是披着道德外衣的最下流、最无赖的抢劫和诈骗。


有个苏联时期的笑话把这本质暴露得淋漓尽致,记者问一位苏联领导,你们为啥不把援助的钱直接分给老百姓?

苏联领导一脸坦然的回答:好不容易搜刮来的钱再分下去,我们不就白忙活了。


正因如此,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索贝尔强调:

私有财产才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道德的根源。

他的力作《财富、贫穷与政治》像一记重锤,砸碎了资本论的旧框框。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透彻剖析,揭示了财富积累的真实逻辑。

他不仅驳倒了贫穷是因为富人剥削穷人的陈词滥调,更把财富背后的秘密抽丝剥茧的摊开。从个人奋斗到社会环境,他把影响财富的每一个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让我们彻底看清财富究竟是怎么创造和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