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剃发令,许多人都感觉到很是不解,在天下大事还没有彻底平定的时候,满清统治者却强令中国人剃发易服,野蛮无耻地提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廷也差点因此翻车。其实剃发令对于清朝统治本身相当有利,但对整个社会负面影响非常大,这是清廷深思熟虑的结果,绝对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剃发对清朝统治的意义很多:比如说,帮助辨别真心归顺者和犹豫观望者;比如说,安定先前已经剃发之人的心,使其免遭羞辱煎熬;延缓满洲的汉化进程;打击汉人的自尊,从精神上征服汉人……在满清统治者看来,只有从根本上彻底征服汉人,他们的这个江山才能坐得安稳。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华夏文明面前,这群野蛮人感到无比自卑,因此他们必然要从精神上彻底灭绝华夏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成为背弃自己祖宗的奴隶,以方便他们统治。


(野蛮无耻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剃发易服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可以说是激发了汉人的强烈反感和怒火,原先相对稳定的社会势必陷入动荡中。作为一名16岁开始就以睿智聪慧闻名遐迩(被皇太极赐号墨尔根代青)的统帅,多尔衮当然知道此举可能使得天下动荡,无数人会出于义愤而反抗其统治。但他并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实施剃发这项极端的政策——或许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多尔衮看来,仅凭一片石之战、潼关之战、扬州之战等几次大战所建立的统治秩序并不稳固,清廷随时也有被倾覆的风险。即便此时拿下了整个天下,也必然会出现盘庚、三监之乱,秦国灭六国后必然会出现六国旧贵族起义一样。这几乎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规律,只有顶住这第二波冲击,才能建立起清朝的稳定统治秩序。所以说,此时通过剃发这种极端政策把潜在的反抗者提前逼出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反正要进行更难的、烈度更高的二次征服战争。而且多尔衮对于清军的战斗力也有清醒的认识,知道八旗兵的战斗力是必然会下降的,如果以后出现大规模的反抗浪潮,可能还真平定不了。


把那些敢反抗的统统利用此杀死,通过此举彻底打垮了汉民族的脊梁骨。那些敢于反抗的人,比如说阎应元、张苍水、李定国等人,最终都被清廷以不同的方式一一消灭,剩下来的,都是一群行尸走肉、类似僵尸,没有了任何的精气神。通过此种方法,满清极大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同时,数百年间,不断对汉人进行民族高压政策,实行种族隔离,断绝了汉人跑到外国去的可能性。实在是混得太乱,不好隔离的种族,那就在它们之间创造矛盾,分而治之。这些政策使得在没有外力的前提下,汉人仅靠自己无法打破这种情况。同时也使汉民族彻底变成满清的奴隶,使汉民族全面变成了鲁迅笔下的 “麻木的中国人”。这些政策对于满清能够一直奴隶汉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朝中晚期著名诗人龚自珍:万马齐喑究可哀!)


为了达到彻底灭绝华夏文明的目的,多尔衮费尽心力,八旗名将和可战士兵几乎全出,连他自己也两次亲赴前线鼓舞士气,终于将其全部镇压了下去,但这个过程里他也是饱受折磨,原本有病的身体更加虚弱,一年多后就突然身亡喀喇城了。综合来看,清廷提出剃发令,差点给玩脱了,似乎真的没必要,历史上的异族政权也基本没这么干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伴随着剃发令,在6年的时间里,清廷对中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武力征服,几乎将反抗力量完全消灭。当然,消灭华夏的反抗力量,从精神上羞辱和征服华夏,只是清廷征服天下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清廷自然也知道自己罪恶滔天,知道即便将华夏的反抗力量消灭殆尽,但人心仍是不服,反抗力量仍然在滋生着。于是,多尔衮之后的几位皇帝,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文字狱和毁书运动,禁锢思想,几乎从根本上灭绝了华夏卷土重来的机会,清廷的江山也得以巩固。乾隆帝说多尔衮“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因为乾隆也知道,没有多尔衮的这孤注一掷,恐怕清廷根本就不会撑到他这个时候,清廷的江山也不会如此稳固。


(乾隆帝朝服图,他对多尔衮有着极高的评价)


但即便清廷如此费尽心机,华夏的反抗力量依然不会消失,任何异族想要永远征服和奴役华夏,都是不可能的。随着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满清这个罪恶滔天的政权在短短126天间,就轰然倒台,这是历史的必然。


只是可惜的是,对于清廷的罪恶,我们许多人依然没有正确的认识,至今仍有许多人在拍《孝庄秘史》这样的电视剧给多尔衮这个杀人恶魔歌功颂德,还有人以他的子孙自居。


(《孝庄秘史》剧照)真是滑稽到了极点!这足以说明,我们某些人混乱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对于清廷的清算工作,任道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