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清对中国版图的贡献论
关于满清对中国版图的贡献论——转自天涯煮酒
鸣谢华夷之辨能写出如此系统如此精彩的文章。
满清对新疆、西藏、蒙古、外东北等边疆只是羁縻,缺少有效的管辖和开发经营,谈不上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谭其骧的历史教科书地图册把清朝版图画的很大,大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但事实上那个东西是个羁縻,而且羁縻程度有的很低,如库页岛根本就是地图开疆的东西,谭其骧划入清朝版图的依据是库页岛上的某几个部落头领向清朝贡献毛皮称臣。事实上,17世纪到20世纪争夺库页岛的就是日俄双方,没满清什么事情,满清唯一做的的一次就是康熙派外国传教士去勘查库页岛,但刚上岛没多久就被沙俄探险队赶走,根本就没来得及展开勘查,到乾隆后期,那几个原先向清廷纳贡毛皮的部落头领已经投向沙俄,从此连几张毛皮的进贡都没了。
除了这样近似于地图开疆的库页岛,满清还有很多地方都是程度不同的羁縻,有的高有的低,控制程度低的如现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以及黑龙江以北的地方,虽然按照《尼布楚条约》划定了边界,但对比沙俄不断进行有效的实际管辖控制,满清对这些地方都是程度极低的羁縻——那种部落头目称臣、头目自己管辖的东西,当年打雅克萨之战,清廷其实是绥边,目的是保住自己的大本营起家的地方辽宁和吉林,再往北是越多越好,如此导致清廷最北长期驻军点也就在现在黑龙江的南部,而且人数极少,再往北,别说驻军,连巡逻都很少。到了乾隆后期,几年都难得一次巡逻,所以沙俄才有机会不断渗透,其实都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火打劫,割走大清国很多土地,但在此之前的19世纪初,沙俄早就越过《尼布楚条约》划订的边界线了,这最大原因其实是满清自己不开放,严令禁止汉人出关,自己又把原来的八旗子弟大量迁入关内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导致整个东北地区人烟稀少,连辽宁吉林都少的可怜,更何况更北方的黑龙江省和黑龙江以北地区,沙俄的军官就有日记记载,当时的黑龙江流域基本上是千里没什么人烟,荒芜一片。如此荒无人烟,沙俄不去占领才叫怪,所以与其说沙俄侵略,倒不如最主要原因说满清根本就没有经营管辖好那些地盘、甚至是根本就没把那些地方当做自己固有的领土进行开发,而是当做势力范围地,在搞那种程度低的羁縻管辖,当然到了后来清末经历过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和沙俄都在争夺东北,满清总算是彻底清醒了,全面开关,允许汉人农民迁入东北,但那时候东北更多是日俄说了算,不过是双方互相盯着,维持表面上归属清廷的假象。那种说什么东北是满清带来的纯属忽悠人和一些无良清粉历史学家的自摸自射,满清自然有贡献、也确实不能否定其贡献,毕竟其维持了名义,虽然不是靠着自己实力,而更多是因为日俄双方相互制衡的结果,但要说满清奠定,那远远不够,因为如果奠定了,为何边界线要后来新中国跟苏联/俄罗斯多次打战谈判后才划定?而且当年满清时期,沙俄想过来就过来,满清连个屁都不放?所以奠定东北的是PLA。
羁縻程度低的还有西藏,一个连驻兵都只限于在驻藏大臣官邸的地方,偌大的地盘除了靠近四川的一些藏区进行了改土归流实际管辖外,其他大部分藏区都是喇嘛土司直接管辖,驻藏大臣的权利也就是个监督加上宣传沟通清廷上层和土司喇嘛,而驻藏大臣的监督权根本就没有实际力量支撑,因为西藏喇嘛土司都有自己的兵和军队,正是这些兵去维持西藏治安和对外抵抗,如1903年英国人入侵西藏,驻藏大臣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抵抗英军的是西藏喇嘛和土司的私兵,如此自然让英国人轻松达到拉萨,迫使西藏当局签订了条约,而满清朝廷对此屁都不干放。当然后来那个所谓四川总督确实进藏一次,是为了平叛,但距离印藏边界还远着呢?所以印藏一直只有传统居民习惯线,而没有实际官方划定的边界线,也导致中国现在谈判的被动,如果不是1950年代PLA进驻西藏,现在印度实际的边界线只会更往前推,还谈什么藏南?而且在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西藏的当局还向尼泊尔称臣呢?可见满清所谓的管辖有多差劲和松散?这样的东西也能叫做奠定?那当年同时代的英国驻印度总督权利大得多,基本上军政都在手,难道印度是英国的?所以我一直说奠定中国960万的是PLA,而不是什么狗屁的继承满清,如果继承有用,那么直接对印度喊我们继承自己满清、你们从藏南滚出去,不就一切OK了。
至于新疆,那个羁縻程度较高,毕竟设立了不少据点。其实清朝前期的伊犁将军也是羁縻程度不算高,但比东北的北部和西藏要高不少。然而,那时候新疆地方居然还向中亚浩罕国称臣,浩罕国的商人随时可以进来不用交税,而满清清兵也就是在少数几个据点驻军,距离谭其骧画的那个清朝前期版图的西北边界线远着呢?那条线不过是个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拍脑袋得出的居民习惯传统线,本来那个地方两地的居民都很相似甚至是一个民族,如此怎么划分,完全是谭其骧等人自己拍脑袋决定。这样的东西,沙俄不来抢夺才怪?这样的东西,阿古柏自然轻松打过来。不得不说在边疆实际控制方面,清后期比清前期要好得多,左宗棠率领数万湘军出击了,收复了新疆,虽然怎么看都很好笑——出征维护西北边疆的军费居然是左宗棠等地方官在南方请求胡雪岩等富商筹办的、而作为清朝朝廷中枢的满洲统治者居然基本没给军费,看来在满清统治者眼里,那不过是不毛之地,可以弃之。到清后期,左宗棠进兵后,清廷对新疆总算是朝着高度羁縻控制去了。不过很可惜,左宗棠死后,清廷再无强硬派,沙俄势力又卷土重来了,所以勉强维持名义上的东西。
在看蒙古,漠南蒙古,也就是今天内蒙古部分地区,满清通过和蒙古的联姻,控制的非常好,可以说是实际控制了。但对于经常反清的漠北蒙古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国,那就差得多了,那个地方时时而反叛,到乾隆时期总算是没有公开反叛了,但满清对那里管辖也力不从心只能通过羁縻管辖,设立大量蒙古王,让诸王实力都小,无力反叛,满清在派个驻蒙古大臣过去监视。对于漠北蒙古,满清上层其实很简单,那不过是绥边地,用来将沙俄挡在外面的。如此程度不高的羁縻,沙俄一来,自然控制不住了,到了1910年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赶走了驻蒙古大臣,这意味着满清已经丢了蒙古。
所以,满清所谓的1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其实水分非常多。真正实际控制的还是传统的长城以内地区,再加上东北的辽宁、吉林南部、现在内蒙南部,以及西北的新疆东部地区和靠近四川、甘肃的藏区。其他广大的边疆地区差的就是程度极低的羁縻,好的也就是羁縻程度高些,根本就没有进行有效的管辖,更谈不上经营开发。这样的状况在世界有效实际控制管辖的近代国际法观念看来,不过是势力范围,类似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如果你有实力就能够把这些变成实际控制地,如美国对现在美国本土的西部、阿拉斯加、夏威夷,如果你没能力甚至你自己都不当回事去经营开发,那么只能是不断丢失,非常可惜满清是后者,而且在后者中更差劲的自己不当回事的似乎更多些。而在看土地开垦方面,满清显然更差劲,就算是1300万是水分多多,但这里面还是有不少是实际控制的,大部分边疆是西北的沙漠、西南的高原,在当时条件下生产了无法开垦,但最起码东北的辽宁吉林总是黑土地可以耕种的。而满清呢?不仅大量迁移八旗到关内,而且设置柳条边严禁关内汉人出关,如此等于是荒弃那些可以耕种的土地。即使关内黄河多次发大水,导致河南、山东、河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无法生产,也照样不让出关谋生。到最后日俄势力来了,才想起让关内汉人出关去用血肉之躯去牵制他们。再加上当时土地亩产低的可怜,而人口不断增加,如此只能是去开山种植亩产多容易生长的番薯之类的,也正是以番薯这样低营养的东西为主食导致了中国民众营养不良,所以呈现面黄肌瘦的样子,再加上毫无讲卫生,整个一个脏兮兮的,这些可以从传教士在城里拍摄的照片、画的图看出来,有网友甚至说宋朝明朝就有城市公共厕所之类卫生设施,而到了清朝,反而没了,到处大小便,还是后来八国联军进驻后再次通过刺刀皮鞭强迫民众改变。可以说土地荒漠化,其实是清廷上层负有一定责任,但真正严重的荒漠化是后来大规模开山种植的原因。
说到布里亚特蒙古,这里再说两句。在明朝属于奴尔干都司管辖下的贝加尔湖以东的布里亚特蒙古,在满清入侵中原以后被那不知廉齿的康熙割让给了俄囯老毛子——当然是通过所谓的中囯有史以来第一个平等的领土条约《尼布楚条约》,可见糠稀以及其后代的无齿。
我们往西,再来说蒙古。明朝的时候,虽然不能完全有效控制这一地区,但是也至少数度迫使其臣服,永乐大帝五征漠北将实力雄厚的蒙古诸部搞得抬不起头来就不说了,就算是万历时代,明内阁首辅大学士(实质宰相)张居正不照样让俺答乖乖磕头称臣,宣誓效忠? 这里要说一个有效控制问题。什么叫有效控制,怎么样才算有效控制?满清的粉丝们会因为明朝经常和蒙古各部发生战争而说明朝不能算有效控制过这一地区。那么我们反过来看看粉丝们的嘴上的shǐ。如果因为明朝和蒙古经常发生战争而说明朝没有控制过蒙古地区,那么我们将这种观点推而广之,那就好玩了:满清因为和大小金川发生过战争,所以满清没有控制过四川;满清因为和吴三桂打过很多年仗,所以云贵川等等半个中囯都不在满清的疆域内;满清因为长期和准格尔和回部开战,所以新疆等处都不是满清疆域;满清因为和太平天囯和捻军打了几十年仗,所以多半的中囯也不属于满清;清朝末年,东北已经被土匪军阀张作霖控制了,所以东北也不是满清的……那么满清还有什么疆域?
说到这里,再来说说外蒙古。外蒙的独立,当然有俄囯老毛子横擦一杠以及老桨乱来的原因,但究其根源,还是满清政府对待内外蒙古内外有别的态度。对于内蒙诸如科尔沁等部,由于自努尔哈赤以来长期实行通婚,并依赖其来统治汉人,虐待汉人,满清政府对其自然是照顾有加,想尽一切办fǎ掠夺汉人的利益与其共享。但是对外蒙各部,则不管不顾,拿其来做炮灰,做奴隶。怪不得当年冯玉祥将军出访外蒙的时候,问那些蒙古人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和中囯统一而要搞独立,那些外蒙古人说你们中囯的皇帝坏sǐ了(满清皇帝),强迫我们当炮灰去打准格尔不说(康熙乾隆时代很多蒙古人因为忍受不了满人的虐待逃亡到俄囯去了),还虐待我们,强迫男人去当和尚,把我们的女人抢去强*,不准我们生儿育女,满清侵略我们几百年,杀害了我们几百万蒙古人,我们还为什么要跟你们统一。(外蒙独立时只有五十来万人)(以上内容见冯玉祥的回忆录当中的《外蒙古纪行》部分)
顺便提一下所谓的康熙“不修长城”。 这一点也是满清的粉丝们所津津乐道的:你们看我朝“康熙大帝”多么伟大,不用修长城来抵挡别囯入侵。 康熙当年确实发布过一份诏书,诏书的内容老侯也曾经看过,虽然不能全部记得,但大概意思还是不会记错的。(这份诏书原文据说还在)其主要内容大概无非是说:今天准格尔蒙古入侵,我不用修长城来防守,投靠我的喀尔喀蒙古就是我的长城。况且前代修长城耗费民力无数,效果也不见得怎么样。所以我命令以后就不修长城了,就是这么一份居心叵测的诏书,居然被粉丝们奉为珍宝。其实康熙的这点小把戏一戳就破。说到修长城的目的,无非是区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活动范围,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地区的破坏,历代皆然。但是到了满清手上呢。女真蛮族狩猎出身,而其所结盟的蒙古人也是游牧民族,满清的统治,是以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地区的占领和破坏为基础建立的,他们修长城来干什么?叫他们修长城,岂非叫他们作茧自缚给汉人以复兴的机会?他们能有这么好的良心?
至于说满清不修长城云云,一般人是很容易被其谎言所蒙蔽的,不过幸亏老侯博学多才、通晓古今、学贯中西,到头来这个谎言还是逃不过老侯的法眼。满清真的不修长城?嘿嘿,太平天囯的时候满清为了对付捻军就在山西境内修过长城,遗址今天还在。(老侯我用不着学某些人搜肠刮肚翻一大堆书去伪造什么证据,满清在山西修的长城就摆在那儿呢,自己去看)可见满清之所谓不修长城纯粹是一派胡言。其不修长城,原来是对着蒙古人来说的:我们不修长城,你们过来和我们一起统治汉人,虐杀汉人吧!!!到了汉人造反的时候,嘿嘿,长城倒是修的比谁都快。“我们不修长城防范蒙古人,我们修长城来防汉人。”可见其本性。
再来说新疆。历史上的中囯强大的时代,如汉唐,不单拥有新疆,还往往以新疆为基地深入中亚及西伯利亚各地,面积远不止现在的新疆这么一块。明朝在这一方向确实不怎么样,远不如汉唐,但是并不意味着,明朝和新疆就没有关系,至少以哈密卫为中心,明朝还是一度控制了新疆东部的一部分地方的。
+++
谭其骧等现代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的“版图中国论”一直是当代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现在史学界、文艺界黑白颠倒,歌颂蒙元、满清,给汉奸卖国贼平反的理论依据之一。本文尝试对这种谬论进行严肃的批判。
谭其骧说:“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 ”
谭其骧首次提出“历史上的中国”这一概念, 他认为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这里谭其骧悄悄地把“中国范围”这个概念偷换成“历史上的中国”。继而他说“宋朝的中国”不是今天的中国,从而要求我们站在今天的中国角度来评判历史。
谭其骧理解“中国”这个概念的角度是根据领土,但是历史上的领土是在不断变化的。谭其骧说中国版图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但是由于历史总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的版图范围也是随时代变化的,取1840年为界又有多少说服力呢?难道1949年的中国不是历史发展来的吗?历史发展从来都有人为的因素,自然发展是否有而且应该有个终点呢?这个所谓的自然发展理论有什么根据和标准呢?即便中国愿意认为1840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周围国家和国际社会是否公认呢?不公认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便是领土,有什么公信力呢?即便取1840年为“历史上的中国”,也是领土在不断变动中的中国。可笑的是就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疆域也是按历朝历代的实际地域划的,疆域有大有小,频繁变动,并不局限在1840年的中国地图疆域范围内。
谭其骧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历史上的中国民族”,他把在“历史上的中国”土地上(1840年的国土)生存过的民族都强制算做“历史上的中国民族”。这是否合理?游牧民族游牧范围就很广,难以用版图来划分。再有,如果按版图论,以高句丽为例,其民族一半在国内一半在国外,结果当它搞了个迁都就决定了它从此不是中国了而是外国了。难道高句丽人民一夜之间就被今天的谭其骧大笔一挥就改了国籍。即使没有迁居过去的,还在鸭绿江北的也都算是外国人了?这也太没有人权了吧。这个“自然形成说”也太不自然了吧?
鸭绿江成为比较稳定中朝界河是从明朝时期开始的,之前甚至不是两个割据政权的分界,江南江北同属于一个政权所管辖。但是按照谭其骧的定义,古人一垮过江就是到了外国,就是侵略了。这是不是因果倒置的荒唐观点呢? 事实上,从商周时的箕子朝鲜,到秦汉时的卫满朝鲜,都是中国中原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到西汉武帝统一了朝鲜,再到唐朝初年征服朝鲜半岛的大部分,现在朝鲜(甚至包括韩国的一部分)很长时间都属于中原政权直接管辖,都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不可分割的领土,同时这片国土上的人,也应该属于历史上的中国人。然而,按照谭其骧的见解,在历史上的中国国土(1840年版图)上的人才是历史上的中国人。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是了。于是这些人就没有了”历史上中国人”的资格。明明是内战(都是同文同种都一信仰)反而被谭其骧判定为外战,于是历史上中国政府从统一者反而成了侵略者。这不是很荒谬吗?!
谭其骧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悖论,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按今天定义的国境线按境内史和境外史人为割裂开。历史事件被割裂开的同时,历史价值判断也被割裂开。无可避免地要求古人要有今天的国土和国境概念,以今天的国家民族观念要求古人。在这种理论下,同一事件有着截然对立的历史意义。拿今天的中国版图来衡量古人的是非,这是因果倒置,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严重的割裂,是严重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是十分荒谬的。
按谭其骧的理解“历史上中国”这个概念内涵是在地域。所以按版图来划分古代中国人,把古代本不属于中国范畴的其他国家民族都一概划到中国头上。这样一来谭其骧一方面错误的把中国这个概念绝对化了,绝对化的根据在于版图的绝对化,另一方面又把中国这个概念错误的相对化了。因为他忽略了历史上的国家领土总是在变动这一事实。
事实上,过去的版图不同于现在的版图,未来的版图也不同于现在的版图。谭其骧是根据版图判断古人是否是中国人,这样一来,从未来看,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将被后人归类到中国人。同样对于中国周边邻国,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算不算中国人。历史总是在发展的,版图总是在变的,那么这个历史版图有没有绝对不变的可信的标准依据?我看是不可能有的。谭其骧能保证国家版图永远不会再变动吗?现今的国家版图就永远有公认的合法性吗?所以在“历史上的中国民族”这个问题上,谭其骧又滑到了相对主义不可知论,这也是十分荒谬的。
如果我们读读古代埃及史,希腊史。我们看不到有这种古怪的逻辑悖论。没有历史学家根据版图去错误地把现在的希腊人、埃及人与古代希腊人、埃及人混同起来。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都曾经统治过埃及,可没有人会把古埃及归类到古希腊、古罗马和古阿拉伯,而抹煞古代埃及的存在。同样对于中国,为何就能抹煞华夏族(汉族)才是中华文明的本体地位呢?中华文明如何就变成了各个民族不分先后主次共同创造的呢?当代TG史学界把鼓吹汉民族主体地位的现象污蔑为正统观念,当代TG史学界这种谬论实质是否认了文化才是定义“中国”这个概念的最重要来源。
再细细品味谭其骧的“历史上的中国”,我们就要问了:“历史上的中国”其边界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文化或者说是文明的传播”这恐怕是谭其骧无法回避的原因。如果说是武力,那么这个边界内的为何不叫蒙古,不叫女真,不叫其他什么?如果不是文化原因又何来自然形成之说呢?俄罗斯武力扩张到我们家门口,甚至差点并吞整个东北,谭其骧就不承认这是合理合法自然形成的边界,他只承认文明的传播如春雨一点点的润泽出来的才是自然的边界。那么“文化中国论”是否要比“版图中国论”更妥当、更合理呢?
再有,我们再细细品味谭其骧的“历史上的中国”,再思考一下谭其骧的观点“我们不是宋人,所以不能站在宋的观点来看中国,而应该站在现代的立场来看中国”,——这是不是因果倒置了。这里隐含着这么一个关键分歧,谭其骧认为由于有了少数民族占有了“历史上的中国”,所以中国是由这块领土的所有民族共同创造,而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华夏文明的传播使得这块土地才成为了“历史上的中国”,谭其骧的论据显然充满了诡辩的成分。
谭其骧大声声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为什么是中国的?因为占有这块土地上的XX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把某个民族只要定义为“历史上的中国的少数民族”,那么这块土地就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了。那么别人又要问了,XX族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吗?谭其骧仍然很理直气壮的回答,是的,因为“XX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那么在此地生活的XX民族当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可笑吗?典型的循环论证,错漏百出!
这里关键的误区是谭其骧把现在的少数民族看作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组成,当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而不是外族。这样就出现了拿今天的中国观来否定宋代的中国观的虚假的伪命题。排斥了“中国”这个概念的继承性,切断了古今“中国”的联系,“宋代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成了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
按照谭其骧的推理往下,如果未来我们有了更大的中国,那么后代是否就有理由否认当年的抗日战争了。当年的抗战志士是否就可以想“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便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那么到了将来,也许我们的抗日战争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在后代看这是内战,现在的日本鬼子也是为中国统一做很大贡献的功臣,那我们还有必要抗日吗?
如果按照谭其骧的理论,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侵略”两个字。希特勒占领欧洲就可重新宣布德国的定义,日本占领亚洲就可以重新定义日本历史,1930年代的日本教科书描述“大日本帝国”时说:“大日本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主体民族的大和族之外,还有朝鲜族,汉族(台湾人)等少数民族。”
谭其骧不懂文明同化的作用,为了自圆其说,于是大力批判所谓的“大汉族主义”。“版图中国论”后果是严重的,按照谭其骧的理论必然得出中国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如同古埃及和现代埃及关系是两个文明,两个国家。
为了确认1840年“版图中国”的法理性和起源,当代河蟹砖家们荒谬地认为满清是这个“版图中国”-他们叫“政治中国”的缔造者,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没有满清就没有中华民族。所以他们不会承认抗金英雄和抗清英雄是民族英雄。当代史学界、文化界黑白颠倒,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歪曲历史、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浪潮。鼓吹清兵入关正义,给汉奸卖国贼平反。而传统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被纷纷打倒。某些大满族主义者甚至引申出满族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满人是中国的主体和核心,在古代史上只有满族英雄才配称民族英雄,某地竟然给历史上公认的汉奸卖国贼建纪念馆,办“清文化节”纪念满清入关,歌颂历史上的民族大屠夫与奴役压迫。
谭其骧还说春秋时候,黄河中下游的周王朝、晋、郑、齐、鲁、宋、卫等,这些国家他们自认为是中国,他们把秦、楚、吴、越看成夷狄,不是中国。这就是春秋时期的所谓“中国”。但是这个概念到秦汉时候就推翻了,秦汉时候人所谓“中国”,前不再是这样,他们是把秦楚之地也看作中国的一部分。这就是后一个时期推翻了前一个时期的看法。
这里谭其骧有意在历史常识上犯了一个错误。
首先,秦国、楚国和吴国的主体民族和开国君臣都属于华夏族。秦人是古代华夏族(汉族)西迁的一支,秦国国姓为嬴姓赵氏,国君为黄帝五世孙伯益(大费)之后,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嬴姓部族成为商朝的功臣,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后因嬴氏部族的一部分人卷入了武庚叛乱而遭到西周统治者的惩罚,被迫西迁,嬴氏部族因此沦为奴隶。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楚人是华夏族(汉族别称)南迁的一支,最初根据地在河南新郑;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及商王朝的驱逐下,逐渐南迁。
楚人出自黄帝或以黄帝为先祖的部落集团,这在古代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楚灵王说过:“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楚王同宗贵族屈原在《离骚》中明白地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高阳是黄帝孙,昆吾为夏伯。
《楚居》记载楚人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于西周初年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丹淅流域)。之后继续南下到达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因子,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是吴泰伯,吴泰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周文王的伯父。由于周太王欲传位给少子季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所以泰伯和仲雍便主动让位给三弟季历,并出奔至荆蛮,号勾吴。吴泰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吴人认为泰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司马迁则认为地处长江下游江南的“吴国”是所有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在所有世家中排第一。
再者,虽然在西周、春秋早期有一些士大夫对于秦国、楚国有偏见,认为它们是蛮夷之地,甚至是蛮夷之邦,但是经过数百年的文明教化, 早在春秋末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把秦国、楚国看作华夏文明之邦了。早就不用蛮夷的眼光看待秦楚两国,更不用提战国和秦汉了,这时中国这两个字是指地名,是指中原地区,而非现代的“中国”概念。如《孟子·梁惠王》说齐宣王曾经“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再如《战国策·秦策》范雎说秦昭王“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这说明并不是因为秦汉统一战争后改变了人们对秦、楚两国的看法,此时此刻的“中国”仅仅是指中原别称而已。夷夏之辨不同于地名之辨。 谭其骧是否故意混淆这两者的关系呢?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提出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清初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到孙中山都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可见当时人们的心理,根本不把蒙古人、满人当成中国人。而秦末农民战争根本就没有人提出过驱除秦国人的口号,而是“伐无道、诛暴秦”。秦国人、六国人不分彼此共谋天下,共同反抗秦朝统治者的暴政,纯粹是内部人民反抗暴政的起义,根本就不存在民族革命、民族解放的斗争内容。怎么能够把蒙元、满清入侵和秦灭六国相提并论呢?
“历史上的中国”首先应该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是古人约定俗成的概念。是历史上当时的人们明确公认的国家,她的外延(比如领土版图、政权、统治者)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但是她的内涵却是稳定的,因为她的内涵的固有规定性而不会发生歧义。她不应该因为今天政治的需要改变原来的内涵和本质属性,不应该是谭其骧凭空臆断生造出来的空虚的概念。也就是说不能由现代人去按照今天的标准去重新规定其民族、文化、地域等内容。否则我们就无法面对史书上提到的“中国”这个名词。
“历史上的中国”这个概念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中国”这个概念最深刻的内涵是在文化上,而非版图和地域,“中国”这个概念早已与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它不仅获得了人文的和历史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民族学的意义。而就后一层意义来说,“中国”一方面标志着华夏民族的的共同地域和中华文明,另一方面则标志着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分野(摘录自《中华民族的凝成:国家认同与文化一体》)。而“中国之地理扩展,并非如西方帝国主义凭武力来向外征服,而是一种自然的趋向于文化的凝聚与统一”(引自钱穆《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
按我们的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在汉朝以后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体,信奉华夏文明的国家”。“文化中国”才一直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中国定义,这是被历代和世界公认的。(何止中国,所有的文明古国都是如此定义的。想想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都是如此。)
文化和文明是相对稳定的,中国这个概念在今天和在历史上都有绝对和确定的一面,那就是中国概念属性中的华夏文化(汉文化)和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国家,这个概念是被当时乃至后世公认的。这就是中国这个概念的绝对性。那么就不奇怪在宋辽时期以至以后都公认宋是中国,而辽不是中国。在宋金前期,宋是中国而非金。
同时中国这个概念也有相对性,发展性的一面。在蒙古兴起后,蒙古把金称为中国,金人为汉人。原因在哪里?在于文明文化的传播,在占领北中国100多年后,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和金国统治者逐渐汉化,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了。如此解释魏源写《圣武记》就通了,由于汉化程度不同,中国这个概念又具有相对性,在《圣武记》书中,相对于印度,西藏是中国,而相对于内地,西藏又不被称为中国。这就是中国这个概念的相对性。中国这个概念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继承性和流动性的统一,是其内在文化和文明属性所决定的。
谭其骧的另一个错误在于把历史上的朝代、政权和“中国”这个概念混淆。当代中国一般是指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从政权层面理解的,和“历史上的中国”含义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现代国家,要侧重“主权”、“民族”、“版图”。我们不能拿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定义来规范“历史上的中国”的定义。如同不能拿朝代取代中国,因为朝代有兴亡而中国没有亡。同样今天中国的民族关系也不是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今天的中国宪法也不可能适用到古代中国社会。不能按今天的版图中国来定义古代中国。
谭其骧推出“版图中国论”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文化虚无主义空前泛滥的时候,抹煞中华文明,全盘西化成为学术界的思潮。这种思潮泛滥到史学界就是把中国这个概念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属性剥离干净。
只要我们还自认为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就应该是“历史上的中国”的继承者,也就是文化中国的继承者。在有关历史问题上就应该坚持“文化中国”的理念。
“版图中国论”的实用功能:
“版图中国论”是用来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拥有的领土、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的法理依据,因此谭不惜歪曲“历史上的中国”的真实含义,但是“历史上的中国”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含义明确,中外认可。并不因政权的兴亡而改变。同样也不应该根据“政权中国”的需要改变原来的定义,成为谭的新定义-“版图中国”。
“版图中国论”特别是谭的“历史上的中国”提出,似乎使得我们在边界谈判时,有“理由”据理力争。“某地自古以来时中国的领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实际的效果呢,似乎我们并不因此拿到被掠夺的一寸土地,夺回土地还是要实力说话的。
时间越远 1840年的版图恢复的可能性越小,法理性也不足。如果它成为我们乃至后辈致力以求的目标,则是大大的误区了。
第一即便中国要复兴,也不应该局限在这片土地上。
第二更重要的,大家知道现在国家的领土主权观念和19世纪是很不同的,主权不光包括领土,还有领海,领空。各国瓜分的还有海洋资源,南极,北极。甚至太空。无形资产,无形主权也是在激烈争夺的。比如知识产权、商标、IP地址、域名、投资,还有贸易,售武并带来的势力范围。工程科技界美国人常常制定标准,这种标准的制定权使得美国人在各方面大获其利。相反国境线反而淡化了。欧盟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原有国境线意义越来越小。这个世界突出的将是规则,道德,文化。台独分子最热衷最险恶的是“去中国化”,搞文化台独,妄图从心理上和中国斩断一切联系,实现分裂。美国人最擅长的是搞“人权”外交。
所以,我们要反对中华文化虚无主义,突出文化和文明的力量,恢复“中国”这个名称本来的内涵精髓。传播中华文明,推广中华文明的伦理道德,这才是强国之策,兴国之举 。
“清朝奠定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就是一句空话,中国的今天的疆界版图直接来自中国军民坚持八年的英勇抗战。
清朝末年,由于满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列强可以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大清国的一轮狂潮,他们控制了东北、蒙古、新疆、山东、福建、两广、云南、整个长江流域,铁路修到那里,列强就占到那里,矿山开到那里,瓜分分到那里,外国银行可以肆意发行纸币,操纵着外汇买卖,形成在金融系统的垄断地位。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对大清国的控制权扩展到内政外交,财政金融、交通贸易、工矿企业、文化教育,乃至军事、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清政府彻底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已陷入“名存实亡、四分五裂”的绝境。——《中国近代史》。
后来,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所表现出的抗击侵略之伟力,以及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迫使他们放弃彻底瓜分中国的计划,改变为“以华制华”的政策。
由于以慈禧对列强极力示好,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在挑选代理人的问题上,列强态度也渐趋一致,决定“保全”以慈禧,与满清政府议和,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傀儡朝廷,成了西方列强在华的代理人,这与西方列强直接统治中国又有多少区别?
当代历史教科书“清朝奠定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洗脑国人数十年。清朝灭亡距今超过一百年,这期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弱肉强食的世界如何才能奠定现代国家的疆域版图?仗打赢了就有一切,得到赔偿,国土有补偿,敢抢占,还能弄出地图开疆,仗打输了就被人任意宰割,割地赔款,国土全部被瓜分的也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版图那么大,曾经横跨亚、欧洲、非三大洲,奥匈帝国也不小,它们怎么就没有能奠定现代疆域版图。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清国开始被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清朝末年的中国日趋分裂消亡,遍地都是外国租界,到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势力范围。
1912年清朝灭亡之时,留下的是一穷二白、四分五裂的中国,那里谈得上奠定今天中国的领土疆域?
下图就是清朝留下来的“版图遗产”,被列强肆意瓜分的大清国:
+++
<未完。。。>
鸣谢华夷之辨能写出如此系统如此精彩的文章。
满清对新疆、西藏、蒙古、外东北等边疆只是羁縻,缺少有效的管辖和开发经营,谈不上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谭其骧的历史教科书地图册把清朝版图画的很大,大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但事实上那个东西是个羁縻,而且羁縻程度有的很低,如库页岛根本就是地图开疆的东西,谭其骧划入清朝版图的依据是库页岛上的某几个部落头领向清朝贡献毛皮称臣。事实上,17世纪到20世纪争夺库页岛的就是日俄双方,没满清什么事情,满清唯一做的的一次就是康熙派外国传教士去勘查库页岛,但刚上岛没多久就被沙俄探险队赶走,根本就没来得及展开勘查,到乾隆后期,那几个原先向清廷纳贡毛皮的部落头领已经投向沙俄,从此连几张毛皮的进贡都没了。
除了这样近似于地图开疆的库页岛,满清还有很多地方都是程度不同的羁縻,有的高有的低,控制程度低的如现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以及黑龙江以北的地方,虽然按照《尼布楚条约》划定了边界,但对比沙俄不断进行有效的实际管辖控制,满清对这些地方都是程度极低的羁縻——那种部落头目称臣、头目自己管辖的东西,当年打雅克萨之战,清廷其实是绥边,目的是保住自己的大本营起家的地方辽宁和吉林,再往北是越多越好,如此导致清廷最北长期驻军点也就在现在黑龙江的南部,而且人数极少,再往北,别说驻军,连巡逻都很少。到了乾隆后期,几年都难得一次巡逻,所以沙俄才有机会不断渗透,其实都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火打劫,割走大清国很多土地,但在此之前的19世纪初,沙俄早就越过《尼布楚条约》划订的边界线了,这最大原因其实是满清自己不开放,严令禁止汉人出关,自己又把原来的八旗子弟大量迁入关内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导致整个东北地区人烟稀少,连辽宁吉林都少的可怜,更何况更北方的黑龙江省和黑龙江以北地区,沙俄的军官就有日记记载,当时的黑龙江流域基本上是千里没什么人烟,荒芜一片。如此荒无人烟,沙俄不去占领才叫怪,所以与其说沙俄侵略,倒不如最主要原因说满清根本就没有经营管辖好那些地盘、甚至是根本就没把那些地方当做自己固有的领土进行开发,而是当做势力范围地,在搞那种程度低的羁縻管辖,当然到了后来清末经历过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和沙俄都在争夺东北,满清总算是彻底清醒了,全面开关,允许汉人农民迁入东北,但那时候东北更多是日俄说了算,不过是双方互相盯着,维持表面上归属清廷的假象。那种说什么东北是满清带来的纯属忽悠人和一些无良清粉历史学家的自摸自射,满清自然有贡献、也确实不能否定其贡献,毕竟其维持了名义,虽然不是靠着自己实力,而更多是因为日俄双方相互制衡的结果,但要说满清奠定,那远远不够,因为如果奠定了,为何边界线要后来新中国跟苏联/俄罗斯多次打战谈判后才划定?而且当年满清时期,沙俄想过来就过来,满清连个屁都不放?所以奠定东北的是PLA。
羁縻程度低的还有西藏,一个连驻兵都只限于在驻藏大臣官邸的地方,偌大的地盘除了靠近四川的一些藏区进行了改土归流实际管辖外,其他大部分藏区都是喇嘛土司直接管辖,驻藏大臣的权利也就是个监督加上宣传沟通清廷上层和土司喇嘛,而驻藏大臣的监督权根本就没有实际力量支撑,因为西藏喇嘛土司都有自己的兵和军队,正是这些兵去维持西藏治安和对外抵抗,如1903年英国人入侵西藏,驻藏大臣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抵抗英军的是西藏喇嘛和土司的私兵,如此自然让英国人轻松达到拉萨,迫使西藏当局签订了条约,而满清朝廷对此屁都不干放。当然后来那个所谓四川总督确实进藏一次,是为了平叛,但距离印藏边界还远着呢?所以印藏一直只有传统居民习惯线,而没有实际官方划定的边界线,也导致中国现在谈判的被动,如果不是1950年代PLA进驻西藏,现在印度实际的边界线只会更往前推,还谈什么藏南?而且在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西藏的当局还向尼泊尔称臣呢?可见满清所谓的管辖有多差劲和松散?这样的东西也能叫做奠定?那当年同时代的英国驻印度总督权利大得多,基本上军政都在手,难道印度是英国的?所以我一直说奠定中国960万的是PLA,而不是什么狗屁的继承满清,如果继承有用,那么直接对印度喊我们继承自己满清、你们从藏南滚出去,不就一切OK了。
至于新疆,那个羁縻程度较高,毕竟设立了不少据点。其实清朝前期的伊犁将军也是羁縻程度不算高,但比东北的北部和西藏要高不少。然而,那时候新疆地方居然还向中亚浩罕国称臣,浩罕国的商人随时可以进来不用交税,而满清清兵也就是在少数几个据点驻军,距离谭其骧画的那个清朝前期版图的西北边界线远着呢?那条线不过是个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拍脑袋得出的居民习惯传统线,本来那个地方两地的居民都很相似甚至是一个民族,如此怎么划分,完全是谭其骧等人自己拍脑袋决定。这样的东西,沙俄不来抢夺才怪?这样的东西,阿古柏自然轻松打过来。不得不说在边疆实际控制方面,清后期比清前期要好得多,左宗棠率领数万湘军出击了,收复了新疆,虽然怎么看都很好笑——出征维护西北边疆的军费居然是左宗棠等地方官在南方请求胡雪岩等富商筹办的、而作为清朝朝廷中枢的满洲统治者居然基本没给军费,看来在满清统治者眼里,那不过是不毛之地,可以弃之。到清后期,左宗棠进兵后,清廷对新疆总算是朝着高度羁縻控制去了。不过很可惜,左宗棠死后,清廷再无强硬派,沙俄势力又卷土重来了,所以勉强维持名义上的东西。
在看蒙古,漠南蒙古,也就是今天内蒙古部分地区,满清通过和蒙古的联姻,控制的非常好,可以说是实际控制了。但对于经常反清的漠北蒙古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国,那就差得多了,那个地方时时而反叛,到乾隆时期总算是没有公开反叛了,但满清对那里管辖也力不从心只能通过羁縻管辖,设立大量蒙古王,让诸王实力都小,无力反叛,满清在派个驻蒙古大臣过去监视。对于漠北蒙古,满清上层其实很简单,那不过是绥边地,用来将沙俄挡在外面的。如此程度不高的羁縻,沙俄一来,自然控制不住了,到了1910年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赶走了驻蒙古大臣,这意味着满清已经丢了蒙古。
所以,满清所谓的1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其实水分非常多。真正实际控制的还是传统的长城以内地区,再加上东北的辽宁、吉林南部、现在内蒙南部,以及西北的新疆东部地区和靠近四川、甘肃的藏区。其他广大的边疆地区差的就是程度极低的羁縻,好的也就是羁縻程度高些,根本就没有进行有效的管辖,更谈不上经营开发。这样的状况在世界有效实际控制管辖的近代国际法观念看来,不过是势力范围,类似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如果你有实力就能够把这些变成实际控制地,如美国对现在美国本土的西部、阿拉斯加、夏威夷,如果你没能力甚至你自己都不当回事去经营开发,那么只能是不断丢失,非常可惜满清是后者,而且在后者中更差劲的自己不当回事的似乎更多些。而在看土地开垦方面,满清显然更差劲,就算是1300万是水分多多,但这里面还是有不少是实际控制的,大部分边疆是西北的沙漠、西南的高原,在当时条件下生产了无法开垦,但最起码东北的辽宁吉林总是黑土地可以耕种的。而满清呢?不仅大量迁移八旗到关内,而且设置柳条边严禁关内汉人出关,如此等于是荒弃那些可以耕种的土地。即使关内黄河多次发大水,导致河南、山东、河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无法生产,也照样不让出关谋生。到最后日俄势力来了,才想起让关内汉人出关去用血肉之躯去牵制他们。再加上当时土地亩产低的可怜,而人口不断增加,如此只能是去开山种植亩产多容易生长的番薯之类的,也正是以番薯这样低营养的东西为主食导致了中国民众营养不良,所以呈现面黄肌瘦的样子,再加上毫无讲卫生,整个一个脏兮兮的,这些可以从传教士在城里拍摄的照片、画的图看出来,有网友甚至说宋朝明朝就有城市公共厕所之类卫生设施,而到了清朝,反而没了,到处大小便,还是后来八国联军进驻后再次通过刺刀皮鞭强迫民众改变。可以说土地荒漠化,其实是清廷上层负有一定责任,但真正严重的荒漠化是后来大规模开山种植的原因。
说到布里亚特蒙古,这里再说两句。在明朝属于奴尔干都司管辖下的贝加尔湖以东的布里亚特蒙古,在满清入侵中原以后被那不知廉齿的康熙割让给了俄囯老毛子——当然是通过所谓的中囯有史以来第一个平等的领土条约《尼布楚条约》,可见糠稀以及其后代的无齿。
我们往西,再来说蒙古。明朝的时候,虽然不能完全有效控制这一地区,但是也至少数度迫使其臣服,永乐大帝五征漠北将实力雄厚的蒙古诸部搞得抬不起头来就不说了,就算是万历时代,明内阁首辅大学士(实质宰相)张居正不照样让俺答乖乖磕头称臣,宣誓效忠? 这里要说一个有效控制问题。什么叫有效控制,怎么样才算有效控制?满清的粉丝们会因为明朝经常和蒙古各部发生战争而说明朝不能算有效控制过这一地区。那么我们反过来看看粉丝们的嘴上的shǐ。如果因为明朝和蒙古经常发生战争而说明朝没有控制过蒙古地区,那么我们将这种观点推而广之,那就好玩了:满清因为和大小金川发生过战争,所以满清没有控制过四川;满清因为和吴三桂打过很多年仗,所以云贵川等等半个中囯都不在满清的疆域内;满清因为长期和准格尔和回部开战,所以新疆等处都不是满清疆域;满清因为和太平天囯和捻军打了几十年仗,所以多半的中囯也不属于满清;清朝末年,东北已经被土匪军阀张作霖控制了,所以东北也不是满清的……那么满清还有什么疆域?
说到这里,再来说说外蒙古。外蒙的独立,当然有俄囯老毛子横擦一杠以及老桨乱来的原因,但究其根源,还是满清政府对待内外蒙古内外有别的态度。对于内蒙诸如科尔沁等部,由于自努尔哈赤以来长期实行通婚,并依赖其来统治汉人,虐待汉人,满清政府对其自然是照顾有加,想尽一切办fǎ掠夺汉人的利益与其共享。但是对外蒙各部,则不管不顾,拿其来做炮灰,做奴隶。怪不得当年冯玉祥将军出访外蒙的时候,问那些蒙古人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和中囯统一而要搞独立,那些外蒙古人说你们中囯的皇帝坏sǐ了(满清皇帝),强迫我们当炮灰去打准格尔不说(康熙乾隆时代很多蒙古人因为忍受不了满人的虐待逃亡到俄囯去了),还虐待我们,强迫男人去当和尚,把我们的女人抢去强*,不准我们生儿育女,满清侵略我们几百年,杀害了我们几百万蒙古人,我们还为什么要跟你们统一。(外蒙独立时只有五十来万人)(以上内容见冯玉祥的回忆录当中的《外蒙古纪行》部分)
顺便提一下所谓的康熙“不修长城”。 这一点也是满清的粉丝们所津津乐道的:你们看我朝“康熙大帝”多么伟大,不用修长城来抵挡别囯入侵。 康熙当年确实发布过一份诏书,诏书的内容老侯也曾经看过,虽然不能全部记得,但大概意思还是不会记错的。(这份诏书原文据说还在)其主要内容大概无非是说:今天准格尔蒙古入侵,我不用修长城来防守,投靠我的喀尔喀蒙古就是我的长城。况且前代修长城耗费民力无数,效果也不见得怎么样。所以我命令以后就不修长城了,就是这么一份居心叵测的诏书,居然被粉丝们奉为珍宝。其实康熙的这点小把戏一戳就破。说到修长城的目的,无非是区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活动范围,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地区的破坏,历代皆然。但是到了满清手上呢。女真蛮族狩猎出身,而其所结盟的蒙古人也是游牧民族,满清的统治,是以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地区的占领和破坏为基础建立的,他们修长城来干什么?叫他们修长城,岂非叫他们作茧自缚给汉人以复兴的机会?他们能有这么好的良心?
至于说满清不修长城云云,一般人是很容易被其谎言所蒙蔽的,不过幸亏老侯博学多才、通晓古今、学贯中西,到头来这个谎言还是逃不过老侯的法眼。满清真的不修长城?嘿嘿,太平天囯的时候满清为了对付捻军就在山西境内修过长城,遗址今天还在。(老侯我用不着学某些人搜肠刮肚翻一大堆书去伪造什么证据,满清在山西修的长城就摆在那儿呢,自己去看)可见满清之所谓不修长城纯粹是一派胡言。其不修长城,原来是对着蒙古人来说的:我们不修长城,你们过来和我们一起统治汉人,虐杀汉人吧!!!到了汉人造反的时候,嘿嘿,长城倒是修的比谁都快。“我们不修长城防范蒙古人,我们修长城来防汉人。”可见其本性。
再来说新疆。历史上的中囯强大的时代,如汉唐,不单拥有新疆,还往往以新疆为基地深入中亚及西伯利亚各地,面积远不止现在的新疆这么一块。明朝在这一方向确实不怎么样,远不如汉唐,但是并不意味着,明朝和新疆就没有关系,至少以哈密卫为中心,明朝还是一度控制了新疆东部的一部分地方的。
+++
谭其骧等现代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的“版图中国论”一直是当代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现在史学界、文艺界黑白颠倒,歌颂蒙元、满清,给汉奸卖国贼平反的理论依据之一。本文尝试对这种谬论进行严肃的批判。
谭其骧说:“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 ”
谭其骧首次提出“历史上的中国”这一概念, 他认为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这里谭其骧悄悄地把“中国范围”这个概念偷换成“历史上的中国”。继而他说“宋朝的中国”不是今天的中国,从而要求我们站在今天的中国角度来评判历史。
谭其骧理解“中国”这个概念的角度是根据领土,但是历史上的领土是在不断变化的。谭其骧说中国版图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但是由于历史总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的版图范围也是随时代变化的,取1840年为界又有多少说服力呢?难道1949年的中国不是历史发展来的吗?历史发展从来都有人为的因素,自然发展是否有而且应该有个终点呢?这个所谓的自然发展理论有什么根据和标准呢?即便中国愿意认为1840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周围国家和国际社会是否公认呢?不公认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便是领土,有什么公信力呢?即便取1840年为“历史上的中国”,也是领土在不断变动中的中国。可笑的是就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疆域也是按历朝历代的实际地域划的,疆域有大有小,频繁变动,并不局限在1840年的中国地图疆域范围内。
谭其骧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历史上的中国民族”,他把在“历史上的中国”土地上(1840年的国土)生存过的民族都强制算做“历史上的中国民族”。这是否合理?游牧民族游牧范围就很广,难以用版图来划分。再有,如果按版图论,以高句丽为例,其民族一半在国内一半在国外,结果当它搞了个迁都就决定了它从此不是中国了而是外国了。难道高句丽人民一夜之间就被今天的谭其骧大笔一挥就改了国籍。即使没有迁居过去的,还在鸭绿江北的也都算是外国人了?这也太没有人权了吧。这个“自然形成说”也太不自然了吧?
鸭绿江成为比较稳定中朝界河是从明朝时期开始的,之前甚至不是两个割据政权的分界,江南江北同属于一个政权所管辖。但是按照谭其骧的定义,古人一垮过江就是到了外国,就是侵略了。这是不是因果倒置的荒唐观点呢? 事实上,从商周时的箕子朝鲜,到秦汉时的卫满朝鲜,都是中国中原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到西汉武帝统一了朝鲜,再到唐朝初年征服朝鲜半岛的大部分,现在朝鲜(甚至包括韩国的一部分)很长时间都属于中原政权直接管辖,都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不可分割的领土,同时这片国土上的人,也应该属于历史上的中国人。然而,按照谭其骧的见解,在历史上的中国国土(1840年版图)上的人才是历史上的中国人。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是了。于是这些人就没有了”历史上中国人”的资格。明明是内战(都是同文同种都一信仰)反而被谭其骧判定为外战,于是历史上中国政府从统一者反而成了侵略者。这不是很荒谬吗?!
谭其骧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悖论,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按今天定义的国境线按境内史和境外史人为割裂开。历史事件被割裂开的同时,历史价值判断也被割裂开。无可避免地要求古人要有今天的国土和国境概念,以今天的国家民族观念要求古人。在这种理论下,同一事件有着截然对立的历史意义。拿今天的中国版图来衡量古人的是非,这是因果倒置,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严重的割裂,是严重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是十分荒谬的。
按谭其骧的理解“历史上中国”这个概念内涵是在地域。所以按版图来划分古代中国人,把古代本不属于中国范畴的其他国家民族都一概划到中国头上。这样一来谭其骧一方面错误的把中国这个概念绝对化了,绝对化的根据在于版图的绝对化,另一方面又把中国这个概念错误的相对化了。因为他忽略了历史上的国家领土总是在变动这一事实。
事实上,过去的版图不同于现在的版图,未来的版图也不同于现在的版图。谭其骧是根据版图判断古人是否是中国人,这样一来,从未来看,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将被后人归类到中国人。同样对于中国周边邻国,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算不算中国人。历史总是在发展的,版图总是在变的,那么这个历史版图有没有绝对不变的可信的标准依据?我看是不可能有的。谭其骧能保证国家版图永远不会再变动吗?现今的国家版图就永远有公认的合法性吗?所以在“历史上的中国民族”这个问题上,谭其骧又滑到了相对主义不可知论,这也是十分荒谬的。
如果我们读读古代埃及史,希腊史。我们看不到有这种古怪的逻辑悖论。没有历史学家根据版图去错误地把现在的希腊人、埃及人与古代希腊人、埃及人混同起来。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都曾经统治过埃及,可没有人会把古埃及归类到古希腊、古罗马和古阿拉伯,而抹煞古代埃及的存在。同样对于中国,为何就能抹煞华夏族(汉族)才是中华文明的本体地位呢?中华文明如何就变成了各个民族不分先后主次共同创造的呢?当代TG史学界把鼓吹汉民族主体地位的现象污蔑为正统观念,当代TG史学界这种谬论实质是否认了文化才是定义“中国”这个概念的最重要来源。
再细细品味谭其骧的“历史上的中国”,我们就要问了:“历史上的中国”其边界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文化或者说是文明的传播”这恐怕是谭其骧无法回避的原因。如果说是武力,那么这个边界内的为何不叫蒙古,不叫女真,不叫其他什么?如果不是文化原因又何来自然形成之说呢?俄罗斯武力扩张到我们家门口,甚至差点并吞整个东北,谭其骧就不承认这是合理合法自然形成的边界,他只承认文明的传播如春雨一点点的润泽出来的才是自然的边界。那么“文化中国论”是否要比“版图中国论”更妥当、更合理呢?
再有,我们再细细品味谭其骧的“历史上的中国”,再思考一下谭其骧的观点“我们不是宋人,所以不能站在宋的观点来看中国,而应该站在现代的立场来看中国”,——这是不是因果倒置了。这里隐含着这么一个关键分歧,谭其骧认为由于有了少数民族占有了“历史上的中国”,所以中国是由这块领土的所有民族共同创造,而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华夏文明的传播使得这块土地才成为了“历史上的中国”,谭其骧的论据显然充满了诡辩的成分。
谭其骧大声声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为什么是中国的?因为占有这块土地上的XX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把某个民族只要定义为“历史上的中国的少数民族”,那么这块土地就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了。那么别人又要问了,XX族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吗?谭其骧仍然很理直气壮的回答,是的,因为“XX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那么在此地生活的XX民族当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可笑吗?典型的循环论证,错漏百出!
这里关键的误区是谭其骧把现在的少数民族看作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组成,当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而不是外族。这样就出现了拿今天的中国观来否定宋代的中国观的虚假的伪命题。排斥了“中国”这个概念的继承性,切断了古今“中国”的联系,“宋代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成了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
按照谭其骧的推理往下,如果未来我们有了更大的中国,那么后代是否就有理由否认当年的抗日战争了。当年的抗战志士是否就可以想“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便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那么到了将来,也许我们的抗日战争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在后代看这是内战,现在的日本鬼子也是为中国统一做很大贡献的功臣,那我们还有必要抗日吗?
如果按照谭其骧的理论,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侵略”两个字。希特勒占领欧洲就可重新宣布德国的定义,日本占领亚洲就可以重新定义日本历史,1930年代的日本教科书描述“大日本帝国”时说:“大日本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主体民族的大和族之外,还有朝鲜族,汉族(台湾人)等少数民族。”
谭其骧不懂文明同化的作用,为了自圆其说,于是大力批判所谓的“大汉族主义”。“版图中国论”后果是严重的,按照谭其骧的理论必然得出中国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如同古埃及和现代埃及关系是两个文明,两个国家。
为了确认1840年“版图中国”的法理性和起源,当代河蟹砖家们荒谬地认为满清是这个“版图中国”-他们叫“政治中国”的缔造者,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没有满清就没有中华民族。所以他们不会承认抗金英雄和抗清英雄是民族英雄。当代史学界、文化界黑白颠倒,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歪曲历史、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浪潮。鼓吹清兵入关正义,给汉奸卖国贼平反。而传统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被纷纷打倒。某些大满族主义者甚至引申出满族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满人是中国的主体和核心,在古代史上只有满族英雄才配称民族英雄,某地竟然给历史上公认的汉奸卖国贼建纪念馆,办“清文化节”纪念满清入关,歌颂历史上的民族大屠夫与奴役压迫。
谭其骧还说春秋时候,黄河中下游的周王朝、晋、郑、齐、鲁、宋、卫等,这些国家他们自认为是中国,他们把秦、楚、吴、越看成夷狄,不是中国。这就是春秋时期的所谓“中国”。但是这个概念到秦汉时候就推翻了,秦汉时候人所谓“中国”,前不再是这样,他们是把秦楚之地也看作中国的一部分。这就是后一个时期推翻了前一个时期的看法。
这里谭其骧有意在历史常识上犯了一个错误。
首先,秦国、楚国和吴国的主体民族和开国君臣都属于华夏族。秦人是古代华夏族(汉族)西迁的一支,秦国国姓为嬴姓赵氏,国君为黄帝五世孙伯益(大费)之后,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嬴姓部族成为商朝的功臣,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后因嬴氏部族的一部分人卷入了武庚叛乱而遭到西周统治者的惩罚,被迫西迁,嬴氏部族因此沦为奴隶。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楚人是华夏族(汉族别称)南迁的一支,最初根据地在河南新郑;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及商王朝的驱逐下,逐渐南迁。
楚人出自黄帝或以黄帝为先祖的部落集团,这在古代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楚灵王说过:“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楚王同宗贵族屈原在《离骚》中明白地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高阳是黄帝孙,昆吾为夏伯。
《楚居》记载楚人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于西周初年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丹淅流域)。之后继续南下到达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因子,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是吴泰伯,吴泰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周文王的伯父。由于周太王欲传位给少子季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所以泰伯和仲雍便主动让位给三弟季历,并出奔至荆蛮,号勾吴。吴泰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吴人认为泰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司马迁则认为地处长江下游江南的“吴国”是所有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在所有世家中排第一。
再者,虽然在西周、春秋早期有一些士大夫对于秦国、楚国有偏见,认为它们是蛮夷之地,甚至是蛮夷之邦,但是经过数百年的文明教化, 早在春秋末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把秦国、楚国看作华夏文明之邦了。早就不用蛮夷的眼光看待秦楚两国,更不用提战国和秦汉了,这时中国这两个字是指地名,是指中原地区,而非现代的“中国”概念。如《孟子·梁惠王》说齐宣王曾经“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再如《战国策·秦策》范雎说秦昭王“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这说明并不是因为秦汉统一战争后改变了人们对秦、楚两国的看法,此时此刻的“中国”仅仅是指中原别称而已。夷夏之辨不同于地名之辨。 谭其骧是否故意混淆这两者的关系呢?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提出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清初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到孙中山都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可见当时人们的心理,根本不把蒙古人、满人当成中国人。而秦末农民战争根本就没有人提出过驱除秦国人的口号,而是“伐无道、诛暴秦”。秦国人、六国人不分彼此共谋天下,共同反抗秦朝统治者的暴政,纯粹是内部人民反抗暴政的起义,根本就不存在民族革命、民族解放的斗争内容。怎么能够把蒙元、满清入侵和秦灭六国相提并论呢?
“历史上的中国”首先应该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是古人约定俗成的概念。是历史上当时的人们明确公认的国家,她的外延(比如领土版图、政权、统治者)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但是她的内涵却是稳定的,因为她的内涵的固有规定性而不会发生歧义。她不应该因为今天政治的需要改变原来的内涵和本质属性,不应该是谭其骧凭空臆断生造出来的空虚的概念。也就是说不能由现代人去按照今天的标准去重新规定其民族、文化、地域等内容。否则我们就无法面对史书上提到的“中国”这个名词。
“历史上的中国”这个概念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中国”这个概念最深刻的内涵是在文化上,而非版图和地域,“中国”这个概念早已与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它不仅获得了人文的和历史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民族学的意义。而就后一层意义来说,“中国”一方面标志着华夏民族的的共同地域和中华文明,另一方面则标志着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分野(摘录自《中华民族的凝成:国家认同与文化一体》)。而“中国之地理扩展,并非如西方帝国主义凭武力来向外征服,而是一种自然的趋向于文化的凝聚与统一”(引自钱穆《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
按我们的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在汉朝以后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体,信奉华夏文明的国家”。“文化中国”才一直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中国定义,这是被历代和世界公认的。(何止中国,所有的文明古国都是如此定义的。想想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都是如此。)
文化和文明是相对稳定的,中国这个概念在今天和在历史上都有绝对和确定的一面,那就是中国概念属性中的华夏文化(汉文化)和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国家,这个概念是被当时乃至后世公认的。这就是中国这个概念的绝对性。那么就不奇怪在宋辽时期以至以后都公认宋是中国,而辽不是中国。在宋金前期,宋是中国而非金。
同时中国这个概念也有相对性,发展性的一面。在蒙古兴起后,蒙古把金称为中国,金人为汉人。原因在哪里?在于文明文化的传播,在占领北中国100多年后,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和金国统治者逐渐汉化,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了。如此解释魏源写《圣武记》就通了,由于汉化程度不同,中国这个概念又具有相对性,在《圣武记》书中,相对于印度,西藏是中国,而相对于内地,西藏又不被称为中国。这就是中国这个概念的相对性。中国这个概念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继承性和流动性的统一,是其内在文化和文明属性所决定的。
谭其骧的另一个错误在于把历史上的朝代、政权和“中国”这个概念混淆。当代中国一般是指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从政权层面理解的,和“历史上的中国”含义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现代国家,要侧重“主权”、“民族”、“版图”。我们不能拿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定义来规范“历史上的中国”的定义。如同不能拿朝代取代中国,因为朝代有兴亡而中国没有亡。同样今天中国的民族关系也不是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今天的中国宪法也不可能适用到古代中国社会。不能按今天的版图中国来定义古代中国。
谭其骧推出“版图中国论”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文化虚无主义空前泛滥的时候,抹煞中华文明,全盘西化成为学术界的思潮。这种思潮泛滥到史学界就是把中国这个概念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属性剥离干净。
只要我们还自认为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就应该是“历史上的中国”的继承者,也就是文化中国的继承者。在有关历史问题上就应该坚持“文化中国”的理念。
“版图中国论”的实用功能:
“版图中国论”是用来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拥有的领土、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的法理依据,因此谭不惜歪曲“历史上的中国”的真实含义,但是“历史上的中国”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含义明确,中外认可。并不因政权的兴亡而改变。同样也不应该根据“政权中国”的需要改变原来的定义,成为谭的新定义-“版图中国”。
“版图中国论”特别是谭的“历史上的中国”提出,似乎使得我们在边界谈判时,有“理由”据理力争。“某地自古以来时中国的领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实际的效果呢,似乎我们并不因此拿到被掠夺的一寸土地,夺回土地还是要实力说话的。
时间越远 1840年的版图恢复的可能性越小,法理性也不足。如果它成为我们乃至后辈致力以求的目标,则是大大的误区了。
第一即便中国要复兴,也不应该局限在这片土地上。
第二更重要的,大家知道现在国家的领土主权观念和19世纪是很不同的,主权不光包括领土,还有领海,领空。各国瓜分的还有海洋资源,南极,北极。甚至太空。无形资产,无形主权也是在激烈争夺的。比如知识产权、商标、IP地址、域名、投资,还有贸易,售武并带来的势力范围。工程科技界美国人常常制定标准,这种标准的制定权使得美国人在各方面大获其利。相反国境线反而淡化了。欧盟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原有国境线意义越来越小。这个世界突出的将是规则,道德,文化。台独分子最热衷最险恶的是“去中国化”,搞文化台独,妄图从心理上和中国斩断一切联系,实现分裂。美国人最擅长的是搞“人权”外交。
所以,我们要反对中华文化虚无主义,突出文化和文明的力量,恢复“中国”这个名称本来的内涵精髓。传播中华文明,推广中华文明的伦理道德,这才是强国之策,兴国之举 。
“清朝奠定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就是一句空话,中国的今天的疆界版图直接来自中国军民坚持八年的英勇抗战。
清朝末年,由于满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列强可以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大清国的一轮狂潮,他们控制了东北、蒙古、新疆、山东、福建、两广、云南、整个长江流域,铁路修到那里,列强就占到那里,矿山开到那里,瓜分分到那里,外国银行可以肆意发行纸币,操纵着外汇买卖,形成在金融系统的垄断地位。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对大清国的控制权扩展到内政外交,财政金融、交通贸易、工矿企业、文化教育,乃至军事、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清政府彻底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已陷入“名存实亡、四分五裂”的绝境。——《中国近代史》。
后来,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所表现出的抗击侵略之伟力,以及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迫使他们放弃彻底瓜分中国的计划,改变为“以华制华”的政策。
由于以慈禧对列强极力示好,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在挑选代理人的问题上,列强态度也渐趋一致,决定“保全”以慈禧,与满清政府议和,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傀儡朝廷,成了西方列强在华的代理人,这与西方列强直接统治中国又有多少区别?
当代历史教科书“清朝奠定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洗脑国人数十年。清朝灭亡距今超过一百年,这期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弱肉强食的世界如何才能奠定现代国家的疆域版图?仗打赢了就有一切,得到赔偿,国土有补偿,敢抢占,还能弄出地图开疆,仗打输了就被人任意宰割,割地赔款,国土全部被瓜分的也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版图那么大,曾经横跨亚、欧洲、非三大洲,奥匈帝国也不小,它们怎么就没有能奠定现代疆域版图。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清国开始被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清朝末年的中国日趋分裂消亡,遍地都是外国租界,到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势力范围。
1912年清朝灭亡之时,留下的是一穷二白、四分五裂的中国,那里谈得上奠定今天中国的领土疆域?
下图就是清朝留下来的“版图遗产”,被列强肆意瓜分的大清国:
+++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