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同学老朋友一上微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为什么老同学老朋友一上微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2017-05-21 天狐行空 天狐观察

  如今大家都玩微信、刷朋友圈,也免不了被拉入一些同学群、朋友群、老乡群……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突然某一天,你发现你的某个老同学或老朋友“脑子有问题”,而他其实也同样在怀疑你的“思想有问题”。甚至,你们谁都没有在朋友圈或群里说过一句话就能被对方发现这一点。于是,你们就开始互相心生芥蒂、敬而远之了,甚至有的当场就翻了脸,在群里互掐互骂起来。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友谊的小船,自从上了微信之后,说翻就翻了!

  为何会这样?

  你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在微信上转发什么其实是一种价值选择。你们在微信群或朋友圈转发帖子的同时也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思想倾向和价值观都暴露给了对方,让对方看了之后发现你们原来并不是“同路人”!

  于是,你就会在心里想:真没想到啊,原来他是这样的一个人,真是脑子里有病,而且病得不轻!而他则会在心里想:真是没想到啊,如果不上微信,还真不知道他是这种素质的人……

  于是,你们都认为对方的“脑子有问题”——其实就是双方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对撞。而你们转发什么东西其实就是一种价值选择和态度表达,也是你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一种折射。而这些东西,在同学时期,因为大家受的都是同一种教育,比较“同质化”,就显不出什么,但毕业之后,因为大家所处的环境和经历都不同了,接触的信息和事物也都不同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当然也就不同了,甚至完全相反了。但这些不同为什么在平时的交往中没有表现出来?甚至一点都没有发现?因为,作为天天见面的同事,由于本身存在竞争和利害关系,如果不是特别要好,大家都是不会表露心迹的,很难一窥对方的内心世界;而作为不常见面的老同学、老朋友,大家偶尔聚聚也都是来去匆匆,叙旧都显得匆忙,很少有深入交流的机会。而微信群和朋友圈正是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充分、从容地了解对方内心世界的机会,结果却互相把对方都惊吓到了!尤其是对于一些十几年或几十年没见过面的老同学、老朋友,大家突然在微信上见面了,亲切和惊喜自不待言,但往往是一看对方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转发的东西就都沉默了,都有一种“相见于微信,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失望和后悔。正如一位老友在微信上见

  到我们失联多年的另一位老友后对我说的:“好多年不见了,刚加了微信时很高兴,但一看他的朋友圈,真是把我恶心坏了,而我也肯定把他恶心坏了。本来互相还存着一种好感和美好的回忆,在微信上这一‘见面’,全完了。本来开始说好要找个时间见面的,我看往后也不用再见面了。他肯定也是这么想的。”

  这种遭遇,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亲历。比如,你最常说或听别人说的一句话可能是:“你怎么转发这种东西啊?”“转发这种东西,你的立场站哪了?”前者可能是出于关心,后者则是惊讶中透着指责。

  最常见的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比如我有一位认识几十年的老友,平时经常见面,偶尔还在一起小聚,有事也互通电话和帮忙,谁知有一天,有人把我拉入了一个老乡群,却发现他不仅是一个“X粉”,还成天转发一些在我看来非常“愚昧荒唐”的东西,而且他这样的熟人还不只一个!论文化,他也是大学毕业;论职业,也算个机关干部。于是,顿生感叹:真是没想到啊!心里对他的看法也立马大变。因为微信群不是机关,没人逼你转那种东西,说明你心里就是这种认知、这种水平;如果你是少不更事,没有经历过那些荒唐的岁月,还情有可原,可都这岁数了还如此愚昧无知就显得不可原谅了,让人怀疑他的智商,觉得与之为伍是一种耻辱,想反驳又怕伤了感情,于是就忍着。也许是大家都碍于面子或慑于他们的“政治正确”都没人吱声,结果就是每天看到他们几个人都在转发那些荒唐幼稚的东西。有时我实在受不了了就转发几个相反的帖子,结果就立马看到了他们不满的指责:“你怎么发这种东西?你的立场站哪了?”我实在忍受不了他们的愚昧,于是就愤而退出了,省得哪天忍不住了出来反驳而伤了和气,也毁了几十年的情谊!

  自从有了这个教训,我就再也不敢贸然加入熟人群了!即便有老同学老熟人主动加我微信,我也要先看看他的朋友圈——价值观相同的就接受;不同或拿不准的,不是不接受就是接受后立即设置为“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免得大家都很尴尬和互相恶心。同时我也发现,就是在熟人群,大家也很少发言和互相加微信,同事自不必说,哪怕是大中小学的同学都是如此,说明大家都或多或少遭遇过类似的尴尬和不快。所以你会看到熟人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除了刚见面时大家互相问个好外,平时都很安静,说明大家都很谨慎,生怕一不小心伤了多年的感情!许多人不敢在朋友圈发东西,也是这个原因。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一件憾事。所以我们有必要一探造成这种老同学、老朋友之间隔阂和冲突的根源,以便弥平这道鸿沟,重建和恢复昔日的友情。因为沉默和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弥平这道鸿沟。

  这是微信群和朋友圈特有的一种现象,微博上就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微博是开放式的,而微信则是相对封闭的,而微信群的同质化也会反过来增强这种封闭性。微博则不同,谁都可以关注后参与转发、评论甚至当面辩论,这种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多元化。加上微博网友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甚至各个国家,藏龙卧虎,高人如云,又互不认识,就不怕得罪人,你甚至可以当面与各种“名人”“权威”进行辩论,于是各种信息和思想观念都能够得到充分地交流和碰撞,偶有熟人发个错误的东西就会马上有无数的陌生人和该领域的“名人”“大咖”用各种事实和证据反驳他、纠正他,真相很快就会得以显现,用不着你来说一句话,慢慢他自己就改变了。而同学群和朋友群就不同了,因为大家都是熟人,碍于面子不想得罪人,于是错误的东西就会大行其道,而传播谬误的人还误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谣言能够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满天飞,而在微博上一天也不能存活的原因。

  也正是微信群和朋友圈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的不可辩论性——陌生人不能参与评论、非“朋友”也看不到对方的评论,而朋友又不愿评论,结果就是真相难以呈现,错误的东西不能得到纠正。但不评论并不等于是认同。于是,老同学、老朋友间的裂缝和嫌隙就由此产生了。于是就开始互相沉默、敬而远之了。甚至,“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这就牵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除了在“小船”要翻的时候没有“陌生人”来帮你们将它扶正,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们之间产生了如此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仇恨?

  其实,不管是同学之间,还是老友之间,甚至是夫妻之间、国家之间,能够产生牢不可破情谊的只有一种东西——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如果大家都有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也就自然有了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这样也就自然没有了隔阂和冲突,大家也自然就能和谐相处了。推而广之,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也就自然和谐了。可见,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其实都是价值观的冲突——亨廷顿曾说世界上的所有冲突都是文明的冲突,但在本狐看来,其实用“价值观的冲突”可能更准确一点。

  换言之,如果你和你的同学或朋友间产生了隔阂和冲突,那肯定是其中一方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却执意坚持所致。因为价值观决定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那么,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就出来了:一个人的价值观怎么才算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怎么才算是正常的?

  如果大家注意的话,会发现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简介里写着这样一句话:“用常识思考而不是用习惯思考,往往会有令你震惊的新发现。”我发现许多朋友把这句话也写在了自己的朋友圈简介里,有的还把它分享在了朋友圈里。

  我为什么强调“常识”和“习惯”?因为我们中国人最缺的就是常识。

  那么,我们又都“习惯”于用什么来思考问题呢?

  如果注意的话,你会发现:在微信群或朋友圈中有这样一种“情绪型”的人:当他看到你转发的一些他从未看到过或与他的认知不同或相反的东西后,立刻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抗拒和愤怒的情绪反应,甚至不顾友情地骂你“汉奸”“卖国贼”,似乎全中国就他最爱国。他好象什么都不在乎——同学不在乎,友情不在乎,事实不在乎,真相不在乎……他就在乎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立场”。

  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从小受的就是一种排他性的“立场”教育——即,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非黑即白的,你必须爱憎分明,你必须要二选一,并且唯我独尊,其他均被视为异端,而真实的世界其实是丰富和多元的。这种“立场”教育势必导致一种情绪性的不宽容,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对立和仇恨。所以,“立场”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仇恨教育。而人一旦有了仇恨,就会丧失理性和独立思考,反过来更易相信仇恨宣扬者的说教,哪怕这种说教是如何地违背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可见,仇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反常识的教育。结果就是,一旦有人说出了常识、常理和事实真相,他反而感到惊讶,立马就会变得激愤起来,愤怒以对:“你的立场站哪了?!”

  正因为我们从小都是受的这种教育,所以我们许多中国人看事情、思考问题都不是从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出发,而是潜意识里习惯于从所谓的“立场”出发,哪怕他的“立场”是明显违背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的!但他不管这些,因为他要的是所谓的“政治正确”,而“立场”和“政治正确”已成了这种人判断一切的“标准”。甚至为了“立场”和“政治正确”,他可以不顾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这在一个理性的人看来不可思议,但这样的人却大有人在。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一种反常识的教育。比如我们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教育孩子救人救火,而常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他们本应是最该受到保护的弱势群体;比如我们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教育孩子“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而常识是所有大河的水都是由小河的水汇集而来,而不是相反;比如我们的学校教育孩子“没有国哪有家”,而常识是任何国家都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没有家庭,哪会有国家?南极洲和北极洲为什么不是国家?因为那上边没有家庭嘛;比如我们的学校教育孩子为了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常识是财产有价、生命无价,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生命更加宝贵……如此种种,我们从小受的就是这种教育,对反常识的东西早

已习

  以为常,反倒是每当你说出常识时会有人觉得你不正常,马上出来“纠正”反驳你,甚至指责你的“立场”有问题,是“负能量”(而物理学常识是能量没有正负,这又是一个反常识的词汇)。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立场”比常识重要,为了“立场”可以不要常识,结果就是常识在我们这个国家成了一种稀有物。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有识之士都说“我们中国人最缺的就是常识”。比如官媒在宣传中俄友好时,你就不能说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历史事实,甚至《环球时报》发表了《俄虽夺我大片领土中国舆论应多挺普京》这样的谬论竟然还引来一片叫好,却没人说它“立场”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认为它这是“政治正确”,是“正能量”!

  自己受了害还要为加害者说话,并极力为加害者开脱,还要“多挺”它,而且只要别人一说加害者的罪恶他就与你急!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叫“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人质综合症”或“人质情结”,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了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种情结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甚至协助加害者。人质为什么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因为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反倒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这种病症是因为1973年发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一起抢劫和绑架人质案而得名,但研究发现患这种病的人却遍布全世界。

  这方面的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比如有人被人贩子贩卖后自己也加入了人贩子的行列,不慎染上毒瘾的人最后自己也成了贩毒集团的成员;比如有人被骗子骗了后自己又用这种骗术去骗别人,成为诈骗团伙中的一员;比如许多人受了“文革”和各种运动的害,但他们却要感谢这些运动的发动者;比如有许多老师从小受了反常识的洗脑教育,自己当老师后继续用这种反常识的洗脑方式毒害下一代……凡此种种,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典型症候,这种人就在我们的身边,但他们自己却毫无所知。

  何以会成这样?还是那句话: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受的这种反常识的洗脑教育,早已习以为常了。

  说到“洗脑”,常听到有人说“你别给我洗脑!”那么,什么是“洗脑”?鉴别的标准是什么?在我看来,标准只有一个:一是看它是否违反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二是看它是否具有强制性。换言之,如果有人反复将一种反常识的东西强行灌输给你,不接受就威胁你,那就是“洗脑”。比如,在一个反映德国纳粹进行“洗脑教育”的影片中就有这样一个典型情节:一位纳粹教师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下了“2+2=5”并领着小学生们一起大声地念,有个不念的就让他上去写“2+2=?”那个小学生犹豫一会儿之后果断地写下了“2+2=4”,结果当场就被撞进来的几个戴纳粹标志的党卫军杀害了,血溅黑板,学生愕然!这时,那位纳粹教师又用黑板擦擦掉流着血迹的“4”重新写上了“5”并带领大家一起念:“2+2=5”!于是,全班学生惊恐地望了望那群凶神恶煞般的党卫军刽子手,被迫一起用颤抖的声音念出了:“2+2=5”!“2+2=5”……

  另一个“洗脑”的典型例子就是传销“培训”——与世隔绝就是让你只接受他们宣传的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反常识的谎言);不让脱离他们的窝点就是暴力劫持,而对企业逃离者进行殴打本身就是实施暴力。

  从这两个、个例子可以看出,“洗脑”或“洗脑教育”有两个显著特征:谎言+暴力,缺一不可。谎言就是违反常识,暴力就是强制。所以,反常识和强制性是“洗脑”或“洗脑教育”得以成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

  正因为我们从小受的就是这种反常识的洗脑教育,所以在我们许多国人的潜意识中,“立场”成了大家心目中的一个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谁违背了这个“标准”就会受到置疑甚至情绪化的怒骂——这是由“立场教育”的强制性、排他性和不宽容性所决定的。长期的反常识教育造成了我们许多中国人在看问题时心中只有“立场”,已经完全没有了是非善恶的观念,思维错乱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而不自知,反倒指责别人“立场有问题”、“负能量”!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立场”,最缺的是常识,结果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失常。所以我一再说,“回归常识”是我们中国的当务之急。只有当大家都能用常识而不是“立场”来思考时,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才会恢复到正常,我们这个社会也才会变得正常。

  所以,判断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否正常或是否“脑子有问题”,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他是从“常识”还是“立场”出发来思考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因为“立场”一旦违背了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它的别名就叫“愚昧”和“偏见”。因为你的“立场”是别人从小灌输给你的一种违反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的错误观念,而不是你从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出发自己得出的独立判断。不是吗?

  举个例子:许多老读者都发现本狐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写的时事分析现在再看都基本上是对的,而《环球时报》等官媒对同一事件或问题所发表的看法基本上都是错的,所以有位老读者曾这样对我说:“你的文章能做合订本,而《环球时报》的文章只能当下看。许多当下就能看出它的荒诞和破绽。”他问本狐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我说其实就五个字:用常识思考。《环球时报》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它都是用“立场”思考。比如它在2014年3月7日发表的《俄虽夺我大片领土 中国舆论应多挺普京》,如果它是用“常识”而不是用所谓的“立场”来思考的话,怎么会写出如此荒诞的文章并敢发表出来呢?

  可以想象,如果你常看《环球时报》(还有《观察者网》)这样的文章并认同其观点的话,你的脑子和思维方式怎么能正常呢?价值观怎么能正确呢?

  所以,我们凡事都要一切从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出发,不要从你自以为是的“正确立场”或“政治正确”出发。因为道理很简单:一个违背了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的“立场”怎么会是“正确”的呢?

  最后,大家不妨用本狐的这个办法来自我检视一下,看看你的思维方式是否正常、价值观是否正确。正常正确的就坚持,不正常不正确的就自我矫正,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能正常思考的正常人。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甚至有的都成了“土埋脖子”的人了,没有人会冒着得罪你的风险来指出你的错误认知,更没人愿意帮你“洗脑”,哪怕是你的老同学、老朋友。人家也没这个闲心。你只能自我修行、自我矫正、自我醒悟,从而实现自我的重生。否则,你只能带着你的“正确立场”去见马克思了。

  本狐相信,只要大家都从常识、常理和客观事实出发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假以时日,大家就一定能够在任何事情上都取得共同或相近的正确认知。当你再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上与老同学、老朋友们“见面”时也会与他们和谐相处,重拾友情,让友谊的小船在经历过风浪的考验后重新启航。至少你不会再象原来那么情绪化了,更不会再与人家掐架或对骂了。因为已经能用常识、常理来思考的你已少了一份盲信和盲从,多了一份理性和宽容。

  让我们一起共勉。


相關內容
評論
ddddddd-1-----
ddddddd-2-----
再谈朋友圈的撕裂和"翻船"——你属于哪种思维方式的人?

  2017-06-20 天狐行空 天狐观察

  前些时,本狐写了篇《为什么老同学老朋友一上微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引起了很大反响,同时,也有读者提出了许多问题、谈了自己在朋友圈“翻船”的亲身经历和感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我们先看几条比较典型的留言:

  @润墨斋:“就因为这样,我从不加亲人群,同学群,老乡群。”

  @观察:“的确这样,因为这个,我跟很多人翻脸了。也没什么必要再接触恢复关系了,的确没必要。”

  @愛哥·情未了:“逝去的不止是青春,失去的不止是年华,还有渐行渐远的价值观!同学群老乡群,待不到三天我就闪了!特别是这次乐天玛特,是退群的最好选择!”

  @繁华、落幕:“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常识。”

  @大成若缺:“能说话的恢复常识,能写字的恢复逻辑。这是中国社会重新返回人类的当务之急。”

  @bluesky:“回归常识重于山,移山艰难但必须要做啊!”

  @爱玉爱友:“醍醐灌顶,见解深刻,建国以来颠三倒四的运动结果证明:一切所谓‘政治正确’的谬论可以休矣!”

  ……

  有更多的读者提到:因为这种撕裂,亲人群、同学群、老乡群已成了一个不是沉默就是互相扯淡、发无聊垃圾帖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地方,深怕长期呆在里边会拉低自己的智商,留在里边难受,退出又怕伤感情,几乎成了一种煎熬!

  朋友圈的撕裂程度可见一斑。

  因为朋友圈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从朋友圈的严重对立和撕裂可以窥见我们的整个社会已对立和撕裂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只不过是社会的对立和撕裂没有朋友圈上这样的表现机会罢了。而这个社会之所以对立和撕裂成这个样子,其根本原因本狐已在上文中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简而言之,那就是:持续多年的“立场教育”使我们的许多国人都没有了常识、丧失了用常识思考的能力,一切都是从被人从小灌输的“立场”出发所致,而“立场教育”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一种排他性的仇恨教育,而朋友圈的对立和撕裂不过是这种教育的一个结果罢了。

  “转发这种负能量的东西,你的立场站哪了?”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

  自从上了微信,“立场”这个词又频繁地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而上一次我们经常听到这个词,恐怕就是“文革”时期了。区别只是,“文革”时我们往往是面对面听到,而现在更多地是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它往往与“负能量”这个词一起出现,而且还多出自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亲友之口——有告诫,也有提醒;有关心、担心,也有恐惧。

  可见,“文革”作为一种“政治运动”虽然已结束了40多年,但其遗毒和恐惧却仍然潜伏在我们许多人的脑海之中,包括我们身边的同学和亲友。

  为什么“文革”遗毒这么顽固、潜伏期如此之长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是一种反常识的“立场教育”,而且不管是在“文革”中,还是之前或之后,都是如此,没有什么改变。比如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看到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就是明显违反物理学常识的荒谬词汇,因为稍有物理学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能量”是个标量,而非矢量,是根本没有正负之分的!这个常识,凡是上过中学的人都应该有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跟着瞎喊?还常常挂在嘴边指责别人?而且这种人云亦云、跟着瞎喊的人中,往往还不是低学历的人,他们至少是大学毕业,有的还是硕士、博士,甚至教授、博导的,因为他们自以为比别人掌握的“知识”更多。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和教授孔庆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和副教授吴法天(本名吴丹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博士、副教授韩德强……他们都是“教书育人”的人啊,如果你是这些学校的学生家长,你是不是很担心?

  这恰好应了网友@繁华、落幕的那句留言:“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常识”!

  这些例子也说明:人一旦没了常识,学多少知识也是白搭,而且比没有知识还可怕!

  为什么会成这样?

  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一种反常识的“立场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接受得越久,他的“立场”就会越坚定,同时也就越是失去了用常识思考的能力,出现了一种下意识的思维混乱而不自知,反倒是那些低学历的人却较多地保持了用常识思考的原始能力。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经常看到的“高分低能”、“学历越高,人越傻”这样一种中国特色的怪现象!

  何以会如此?

  因为我们的各级升学考试,不管是小学升中学,还是中学升大学、硕士升博士,不管考什么,你可以不考外语、不考古汉语、不考数理化,但有一门课你必须要考,那就是“政治”考试。因为“政治”考试其实就是一种“立场”考试。这样层层“过关”下来,你过的“关”越多,你的“立场”就会越坚定,仇恨就会越大,但你的常识和逻辑思考能力也随之慢慢地消失殆尽了。你这一路学学学,最后学成了什么?说“脑残”有点难听,但起码你已不是一个能正常思考的人了。

  说来也够悲哀的。父母省吃俭用,花一生的血汗积累供孩子上学读书,读了大学读硕士,读了研又读博,没想到却被“教育”成了这个样子,倾家荡产的结果却是财破脑残,是不是很“坑爹”啊?

  正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是这样一种“教育”,所以,你上的学越久越多,学历越高,你就越是不知不觉中习惯于啥事都从“立场”出发,而不是从常识出发来思考了。

  于是,有两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究竟是“立场”重要,还是常识重要?

  这是许多人的疑问。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是“立场”。

  所谓“立场”,其实就是在看问题和思考问题之前要预先设定一个自以为正确的角度,而为了证明自己的这个“立场”是“正确”的,他们往往都打着“国家”、“民族”或“人民”的旗号为自己壮胆,同时抢占道德制高点。

  但是,且慢!你打着这些吓人的旗号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那我就要问你了:如果你真能坚信你的“立场”是正确的,还用得着打这些吓人的旗号吗?如果你的“立场”是与常识相违背的,它还能称之为“正确”吗?如果你的“立场”与“常识”发生了冲突,你又作何选择?换言之,对你来说,究竟是“立场”重要,还是常识重要?

  有许多人曾问本狐:你在文中大谈常识,说我们中国人最缺的是常识,说什么回归常识是中国的当务之急,那么,什么是常识?又该如何来定义它?你应该说清楚。

  本狐不才,但不妨在此试着回答一下。因为我们最缺的就是这个东西嘛,所以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指正。

  窃以为,常识可以分为生活常识和专业常识。

  生活常识也是基本常识,它是不用学习和解释都能明白的道理,而且亘古不变或变化很少。比如,父母都比儿女大,除非不是亲生的,这是常识,如果有人说他比他的亲生父母大,或随便找个人就叫爹妈,还说比亲生的爹妈亲,那就是违背常识;再比如,小河汇成大河是常识,如果有人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那就是违背常识……

  而专业常识则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才能理解和掌握,比如我们上面说到的“能量是个标量,没有正负和方向”就是一个物理学常识,如果有人说“正能量”或“负能量”,那就是违背物理学常识;“2+2=4”是个数学常识,如果有人硬说“2+2=5”就是违背数学常识;如果有人说他能“水变油”,那就是物理化学常识都违背……

  违背常识的就是谎言,就是骗人。所以,反常识教育也是一种谎言教育。当年德国纳粹就是这么干的,结果造成了众所周知的灾难。骗子行骗其实也是靠着一些违背常识的谎言。所以,骗子最怕被骗者用常识思考,骗人时都不给被骗者思考的时间,同时用各种手段阻止被骗者与外界的接触和沟通。

  道理很简单浅显,可是,为什么许多明显违背常识的谎言和骗术还是有人信了?

  在本狐看来,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人都有“先入为主”的特性,尤其是儿童的大脑是一张白纸,从小被灌输了错误的东西就很难改变,所以有人就提出了“从娃娃抓起”,而美国、德国等文明国家却都规定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知识灌输是违法的,哪怕你认为你的知识是正确的。

  二是,人都有容易受“暗示效应”影响的特性,尤其是未成年人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这种暗示。接受的暗示久了,人会很自然地作出相应的条件反射。比如你接受对某种事“不能做”的暗示久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地不去做,当别人也试图去做这种事的时候,你会条件反射般地去阻止别人去做。比如在微信群里你转发了一个帖子,就会有人立刻发出警告:“你怎么能发这种东西?”

  三是,人都有“重复强化就会误以为真”的特性,长期强行重复灌输一种理念,你开始也许持怀疑态度,但时间久了就会误以为真,就如纳粹德国戈培尔的那句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传销和广告就是利用了人的这种特性。

  四是,人都有在长期暴力和恐吓下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性,即在暴力和恐吓之下,开始都会抵触、不从甚至反抗,但时间久了就会屈服、顺从甚至爱上它,比如被劫持者爱上劫匪、被贩卖的女人爱上人贩子等。所以,谎言洗脑都离不开暴力的辅佐。

  考试其实也是一种隐性暴力或叫软暴力。比如你明知某个答案是一种明显违背常识的答案,但却被列为一种“标准答案”让你去答,不答或答错就会被扣分,“成绩”就会变差,你就会变成一名“差生”,甚至升不了学,结果是,不但老师批评你“立场有问题”,家长也骂你“没出息”,同学还会看不起你,对你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长期的软暴力之下,你不得不顺从屈服,久而久之还可能变成一名“学霸”,甚至在一次次的高分考试中获得一种快感和优越感,最后爱上了这种考试。但是,常识呢?常识就在这种长期的软暴力之下消匿无踪了。你最终也就成为了一个没有常识、只有“知识”和“立场”的人。

  可见,“立场”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反常识的教育。

  也就是说,当你思考或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它要求你必须从所谓的“正确立场”出发,否则不但扣你的分,还会给你扣上一顶“负能量”的帽子;当“立场”和常识、逻辑发生冲突的时候,它让你选择“立场”,选择“正能量”,否则就扣分。至于这个能量是不是有正负之分他不管,他就是要用这个大帽子来压你。即,我说不服你就用“立场”来压你,你不服我就扣你的分,或不让你“进步”,让你的前途受到影响。这就是一种隐性暴力。在这种暴力之下,常识和真相就会让位于“立场”和“正能量”。所以,“暴力之下无真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也有读者曾提到:“你(在上文中)强调了常识的重要和缺失,的确说到了点子上。但你只谈了常识,我认为还应该加上述‘逻辑’。因为许多人不讲逻辑,只讲立场。”

  本狐在这里顺便回复一下:因为我认为逻辑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比如我们常说或常听别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的逻辑错误”或“你的逻辑很荒谬”,而坚持错误立场的人也都有他们的一套“逻辑”),这是其一;其二,常识本身就包含着正确的逻辑。因为有这个考虑,我就没有再强调逻辑,而非逻辑不重要。

  二、究竟是“本质”重要,还是常识重要?

  “立场”论者常常纠缠和津津乐道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本质”。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从他这个“立场”、“原则”出发才能看到或找到问题的“本质”,你从常识和事实出发得出的结论与他不一样就是看不到“本质”,甚至是汉奸、卖国贼!

  我有卖国的能力吗?这是哪和哪呀?这是什么“神逻辑”啊?这是典型的胡搅蛮缠。所以,凡是遇到这种预设“立场”和“原则”的人,本狐从来不予理会。因为与这种人对话无异于对牛弹琴,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类读者的跟帖和评论:

  @唯唯:“此文又是汉奸之文!无论怎样的常识,没有立场,谈什么常识,难道舍身取义,为国为民等等正能量的高尚情怀,可用常识去衡量……”

  @荣:“简直是放狗屁,是中国人就应该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说话,没有立场就没有原则。”

  看看,这些帽子扣得够大的吧?

  没理说我就给你扣帖子,这又是一种软暴力。

  还有一位读者看了本狐的拙文后特意加了微信与我“理论”。他自称是一位自创了什么学说的学者,还出了一本书。他先是对我的“常识”论进行了一番指责,然后对我说:“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天狐先生,你如何看立场和本质的关系?常识和本质,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看看,都找到家门上来了。

  我很客气地对他说:感谢你的指正。但是你想啊,所谓从“立场”和“原则”出发,其实就是首先预设了一个“正确”的角度,不想或拒绝全面客观地看问题,我们都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从一个片面的角度怎么敢保证能得到正确的“本质”和结论呢?这样的“立场”和“原则”怎么是正确的呢?至于常识和本质的关系,就象现象和抽象的关系一样——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现象永远不会错,错的只有抽象。而你所谓的“本质”,其实就是从客观现象中主观抽象出来的一种自以为是的“正确结论”,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甚至还可能完全相反,因为现象永远大于和丰富于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本质”,而且现象是一个不以你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客观存在,而你的所谓“本质”不过是你自己的一种片面性的主观认识和解读罢了,而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得出N多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而常识就象那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人类直接经验的结晶和传承,所以它一般不会出错,至少比你的“本质”不会出错更多。你说哪个更重要呢?

  这位学者看了我的回复后再没吭声,直到现在。

  很显然,这是一位有一定修养的学者。我尊重他的沉默。因为沉默表示他在进行着重新思考,而不象某些素质低劣的人那样用破口大骂“汉奸”、“卖国贼”的方式进行“硬杠”。

  其实,他提的这个问题的确很好,也很重要。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历来重视“立场”和“本质”教育的国度,“立场”和“常识”的关系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一样一直困扰着许多人,造成了许多思想混乱,我们有必要将它们厘清,以正本清源。例如,因为我们习惯于从“立场”和“本质”而不是从常识和客观事实看待历史问题,对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评价都出现了巨大的偏差,比如朝鲜战争,我们的宣传为了证明“美帝的侵略本质”,把金日成发动的侵略南韩的战争说成是“美国和李承晚傀儡政权”对朝鲜发动的侵略战争,把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说成是“美国企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于是中国必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相反,众所周知,俄罗斯在历史上强占了中国大片的领土,《环球时报》为了宣传“联俄抗美”的必要性,竟然在2014年3月7日发表了《俄虽夺我大片领土 中国舆论应多挺普京》这样荒谬绝伦、自相矛盾的社论。这又是一种什么“神逻辑”啊?为什么这么荒谬的社论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国的官媒上?因为它的总编胡锡进显然认为,只有这样才算“立场”正确,而且他肯定也认为自己从这个“正确立场”出发看到了他所谓的“本质”!而我国决策层的最新判断却是:“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

  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

  奇怪吗?奇怪,也不奇怪。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我们长期的“立场”和“本质”教育的必然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出现了许多荒谬至极、不能自圆自恰的怪事却没人觉得奇怪。因为听多了,看多了,大家也就觉得没什么可奇怪的了。如果你觉得的奇怪并提出置疑,“立场”和“本质”论者们就会指责你“立场有问题”,“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这就是长期的“立场”和“本质”教育给国人造成的思想混乱。而持这种混乱思想的人与尚存基本常识和恢复了基本常识的人相遇时就爆发了冲突,造成了社会的撕裂。而朋友圈的“翻船”不过是这种社会撕裂的表现形式之一罢了。

  看看,这样的“立场”和“本质”与常识比较起来,哪个更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本狐一再强调“回归常识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因为只有国人都恢复了用常识思考的能力,朋友圈的撕裂、社会的撕裂才能消弭和停止,我们的整个社会也才能恢复正常。到那时,我们的社会才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最后,看完本文,不妨看看你是属于用哪种方式思考问题的人?
歡迎評論
您的名字
您的郵箱
您的站點
驗證:   頭髮的英文單詞

【選擇設置(可以不操作)】
返回首頁     ·   返回[社會]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