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满遗仍是十分的猖獗,这从他们所炮制出来的又一部辫子剧《天下长河》就可以看得出来。

他们所倚仗的即是所谓官方史学观点,官方史学将明清战争归为国内战争,是兄弟阋墙。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内战,那么本无爱国和非爱国之说,在内战中,各方保卫和效力的是自己的政权,如何称得上“爱国”两字?

就比如三国统一之时,能说邓艾、杜预、王叡是爱国将领吗?当康熙“统一”台湾之时,台湾郑氏集团既没有出卖主权给殖民主义者,也没有自诩自己是外国人,依然以明朝人和中国人自居,清和明郑之间的战争怎么能用到“爱国”、“收复”这种词汇呢?

所谓施琅“爱国”,爱的是满清这个政权国家。根本不是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

某些学者混淆了政权国家和民族国家的本质区别,把施琅捧为爱国将领,收复台湾。也就是暗示台湾明郑集团是外国人,台湾被外国势力侵占。所以他们说,施琅攻台这是保卫中国领土之战。

如此颠倒事实,真是荒唐,这只能让台独分子高兴,把台独溯源到明郑时期,溯源到民族英雄郑成功。他们唯一的根据是清郑谈判时出现的“比朝鲜例”字样。就“比朝鲜例”而言,其实这仅仅表示的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而且这是满清将军喇哈达、赉塔代表清廷向郑氏出示的和议条件。

无论结果如何,郑氏集团绝不可能放弃中国人的身份,就这一点就决不会等同于朝鲜。

其实在当时人们(包括满清)看来,是满清才是蛮夷,才是外国。

这些所谓专家以及所拍摄出来的电视剧如此荒谬绝伦,归根究底其实就是几十年来,他们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中国”等概念出于政治的考虑,故意混淆的必然结果。





这几十年来,他们先是否定了满清入关是外族入侵,宣称明清战争是内战,现在又发展到把满清当作中国,把明朝当作外国的地步。

以历史事实来看,明郑台湾根本不能用“独立”二字。

明郑本来就是中国,台湾是郑成功收复的,他建立的政权如同南朝、南宋。最多是割据政权性技击 ,更谈不上分裂祖国。

什么么是分裂?原来统一的民族国家,后来闹独立,建立新的民族国家才是分裂,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是分裂,溥仪勾结日本建立满洲国也是分裂!

在满清攻台问题上,根本用不到“收复”等词汇。

台湾当时也没有被外敌占领,怎能用“收复”一词。

而且满清攻台,也根本不是官方学界所说的所谓“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之类的如此高尚。

他们灭台是为了消灭消灭残明势力,消灭最后一个华夏政权。

在他们看来,地可以不要,人也可以不要,只是为了巩固满清在大陆的统治。所以在灭台后竟然有“弃地迁民”之论,甚至想到要将台湾交给荷兰人。

由此可知,满清就是地地道道的侵略者,他们心里根本就不可能有华夏子民,也不会为华夏的长远利益所考虑,想到的只是消灭华夏政权、奴役华夏儿女!

出于个人私利考虑,施琅力主留下台湾,不滥杀人,是为了日后其家族霸占台湾大量地产和奴隶,也不是为了什么“统一”。

对此,清末谭嗣同对此有如此评价:“台湾者东海之孤岛,於中原非有害也。郑氏据之,亦足存前明之空号,乃无故贪其土地,据为己有。据为己有,犹之可也,乃既竭其二百馀年之民力,一旦苟以自救,则举而赠之於人。”(《仁学》)

由此可以看出,在施琅攻台这个问题上,充分暴露实用主义者只问效果不问动机、道义、惟利是图的丑恶嘴脸。

虽然他们今天如此称赞施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到了明天,为了他们新的政治需要,同样的历史完全又可以颠倒评价。

以华夏的正统史观,施琅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奸卖国贼,清廷对其也是十分的鄙夷,在乾隆主编的《贰臣传》中,就有他的一席之地。

如今施琅非但不算汉奸,还被戴逸等官方学者宣传为爱国者。

(给大汉奸施琅立雕像,真是荒谬绝伦)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荒谬的事情,主要原因还是“领土论”在作祟。

在他们看来,谁进入这片土地,谁就是中国的主人。

以这逻辑,日本岂不也是中国?难怪大家都认为给汪精卫平反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