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访华取得成果了吗?
随着元首接见,布林肯结束了两天的访华行程,也结束了人们的各种猜测。作为中美两国的一场重要外交行动,无疑是这几天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
在中美这两个既敌对又需要合作的大国之间,每一次高层互动,都有复杂而精细的盘算。
双方都清楚,在当前两国关系存在严重结构性矛盾的情况下,双边关系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但彼此又不想在当前阶段让双边关系失控,演变成严重的冲突。因此,双方都需要布林肯的这次访问,但都不指望此访取得明显成果。
对美国来讲,明年即将大选,拜登既要保持中美关系的相对稳定,以安抚华尔街的金主,又要保持对华强硬,以获取更多的选票。因此,拜登希望通过此访,达到“避免冲突、管控竞争和探索合作”三大目标。
另一方面,美国的盟友希望带头大哥能够带着他们实现对中国的“去风险”,同时又不希望与中国脱钩,因为他们希望从中国市场上获取经济利益。因此,美国也希望通过此访来安抚其小伙伴们,既展现维护盟友利益和共同价值观的坚定性,又展现不鲁莽脱钩的灵活性,从而提升西方联盟的凝聚力。
对中国来讲,当前国内经济处于衰退边缘,稳经济的任务亚历山大。一定程度减轻中美关系,对于缓和国内高科技企业的压力,吸引国际资本,增强国内经济信心,都是有益的。显然,中方希望通过此访,释放中美关系缓和的信号,从而缓解跨国企业和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同时也增强国内企业的经济信心并力争说服美方放松对华科技制裁,为国内高科技企业争取喘息的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希望在与美国死杠的同时挖美国的墙角,通过经济利益拉拢、分化欧洲国家等美国的盟友。如果中美关系持续紧张,欧洲国家选边站的压力就会加大,中国深化与欧洲国家关系的难度也会相应加大。安排布林肯访华,有利于深化中国与部分美国盟友的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
当然,布林肯访华,也是官媒矮化布林肯,继续宣传对美强硬,转移民众对经济局势担忧和不满的极好机会。
总的看,布林肯此访,只是双方互有盘算的利益交汇,是各取所需的戏码,本质上是双方精心算计、策划和安排的一次外交表演,观众则是各自的国内民众和美国的盟友。有人甚至将此访比喻为布林肯到北京“打卡”,似乎不无道理。
此外,从接待规格来看,中方基本延续以往美国国务卿访华的固有规格,即双方外长会谈、外交最高主管会见和中方元首接见。当然,2018年10月,蓬佩奥第二次访华是个例外,遭到中方元首的拒见,因为在蓬访华前几天,彭斯发表了攻击中国的著名演讲。
按照固有规格,由最高元首接见,既显示双方缓解紧张局势的共同意愿,也是“打卡”之行的应有内涵。
既然此访本质上是一场表演,那么,只要演员上台就意味着取得形式上的成果。
当然,作为中美两个大国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不可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从双方发布的新闻公报来看,在价值观、国际规则、中美竞争、台海问题等涉及双方重大战略的问题上,依然各说各话,双方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让步,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在技术性问题上,应该是取得一些具体成果的。
第一,双方都对会谈给出正面的评价。美方的新闻公报称,“双方进行了建设性、坦诚的、实质性的讨论。而中方的新闻公报则称,双方就中美总体关系及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长时间坦诚、深入、建设性沟通。
第二,双方达成五项共识,即:双方同意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共识,有效管控分歧,推进对话交流合作;双方同意保持高层交往,中方外长在双方方便时实现访美;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中美关系指导性磋商;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中美联合工作组磋商,解决双边关系的具体问题;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文和教育交流,积极探讨增加客运航班,欢迎更多学生、学者、工商界人士到彼此国家访问。
第三,预料这次会谈有望减轻或放缓美国对华的部分芯片管制。日前,《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商务部计划允许韩国三星和台湾台积电等半导体制造商,在不受美国报复的情况下,维持和扩大这些公司在中国的现有晶片代工业务。去年10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实施了限制,但也为几家台韩大公司提供了一年的豁免期。根据这篇报道,美国可能同意延长豁免期,以缓解对中国技术出口的管制。尽管双方的会谈公报都没有谈及此事,但预料这应该是中方同意布林肯访华的一个前提条件。在接下来的商务部长访华行程中,预计将敲定具体细节。
总之,这次访问满足了双方各自的需要,在缓和两国表面上的紧张关系、推动两国各层次的交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两国长期竞争和对抗的基本面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