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某些人一直在吹嘘异族入侵华夏,给华夏带来了所谓的“优秀基因”和广袤领土,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样的言论根本就立不住脚。
土地再大,和普通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抗战时期干脆投降日寇,领土岂不是更大吗?
元朝给华夏带来的损失,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虽然时隔八百年之久,可笔者依然感觉十分的心痛。
(许多人吹捧元朝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因为土地很大)
首先,蒙古人的入侵带来了人口锐减、生产力下降。
据尚铖主编《中国历史纲要》。蒙古灭金后得户87万余,口四百七十五万余,比金章宗太和七年(1207)年统计数户七白六八万余,口四千五百八十一万余,少了90%。按照这个统计,北方被屠杀汉族人民人数约四千万。
根据《元史》记载,仅陕南一带双方交战后,宋军阵亡士兵和被屠城的百姓就达数十万。蒙古攻宋时,屠城二百,包括常州屠城。元灭宋,得户九百三十万,校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 代户数1千三百六十万也少了30%。按每户5人计算(金朝境内每户平均5.4),南方宋境内被屠杀人数约2400万。
也就是说,最保守的估计,中国金境和宋境内至少被屠杀了6300万人。
四川被屠杀后,人口减少上千万人,占95%以上,是确定无疑的,但具体多少有一定分歧,只有困难是宋代人口按户来统计,一户有多少人估计不一样。
绍兴三十二年四川的户数为263万,如果按照均每户为5人计算,则南宋初四川人口大约为 1,320万人(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川元丰绍兴淳熙户口数》)。但也有人估计是一户7口人,则人口大约2000万。
(钓鱼城见证了四川军民不屈的斗志,而四川也是人口损失最严重的地区)
仅仅成都一城城内被屠杀至少140万人。城外由于人数太多,根本无法胜数,旧〈成都县志〉引明人赵防〈程氏传〉,该传引元人贺清权〈成都录〉曰: "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又引元人〈三卯录〉曰:“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疑不死,复刺之。"于是赵防感叹曰:"元人入成都,其惨如此!"。明诗人杨升庵的〈杨升庵遗集〉亦谓:"宋宣和中,成都杨景盛(即杨升庵的祖先)一家,同科登进士第十二人,经元师之惨,民縻孑遗,以百八十年间犹未能复宋世之半也!"
人口大锐减带来的就是必然就是生产力下降,华夏文明遭遇空前的浩劫!
其次,即是带来了堪比印度种姓制度的四等人制度。
这种四等人制度虽然没有白纸黑字写在法律文书上,但在在元朝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
每举子一名,怯薛歹一人看守。汉人、南人,试策一道,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时务策一道,限五百字以上成。
诏:“蒙古、色目犯奸盗诈伪之罪者,隶宗正府;汉人、南人犯者,属有司。”
诏:“省、院、台、部、宣慰司、廉访司及部府幕官之长,并用蒙古、色目人。禁汉人、南人不得习学蒙古、色目文字。”
至大四年,诏蒙古人降一等,色目人降二等,汉人降三等。
诸色目人比汉人优一等荫叙,达鲁花赤子孙与民官子孙一体荫叙,傍荫照例降叙。
乡试,八月二十日,蒙古、色目人,试经问五绦;汉人、南人,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二十三日,蒙古、色目人,试策一道;汉人、南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二十六日,汉人、南人,试策一道。
其受卷官具受到试卷,逐旋关发弥封官,将家状草卷,腰封用印,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以三不成字撰号。
仁宗延祐二年冬十月,以所设生员百人,蒙古五十人,色目二十人,汉人三十人。
蒙古半之,色目、汉人半之。
除蒙古、色目别议外,其余汉人生员三年不能通一经及不肯勤学者,勒令出学。 除蒙古人依准所拟外,其余色目、汉人先历务使一界,升提控一界,于巡检内迁用。
诸蒙古人居官犯法论罪既定,必择蒙古官断之,行杖亦如之。诸四怯薛及诸王、驸马、蒙古、色目之人,犯奸盗诈伪,从大宗正府治之。
其次即是带来了汉唐旧都的绿化。
大量的异族人进入中原,华夏文明也被异化,族群矛盾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时不时地引爆一下,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是数十乃至于上百万人的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大量来自中亚的色目人进入华夏)

此外还带来了活人殉葬的死灰复燃,视人命如草芥。
其实在辽金时期,统治者也有活人殉葬的风气,但并不像蒙古人那么频繁和惨烈。
蒙古人进入华夏之后,殉葬制度全面恢复,以至于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依然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这个极其恶劣的传统,直到明英宗时期这才全面废止了这个恶习。
(华夏早就取消了活人殉葬,但在辽金元时期得以恢复)
所以,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蒙古人征服华夏,对于华夏文明来说,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人口锐减、生产力下降,华夏民族遭受空前的折磨和侮辱……
我们必须要记住的,异族入侵,带来的从来只是野蛮和落后,华夏的命运,只能掌握在我们华夏儿女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