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常礼服-汉服款式介绍
 在古代章服制度中,礼服本无大礼服常礼服之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发展与变迁,部分古代礼制已不在今日使用,故而部分礼服(如宫廷礼服、朝服)以及服装中关于等级的区分,也不在日常生活中涉及。以下所提及的礼服,主要是指现代仍可涉及的各类礼仪场合所穿着的服装,并姑且将其分为
大礼服(用于正式传统典礼场合,如婚礼、祭礼等)和常礼服(用于今日各类正式的社交场合,相当于各类要求在着装上“着正装出席”的场合)两种。
  常礼服
  一、女士

  [u]曲裾[/u]:也称绕襟衣。源于内衣制度的不完善,多重绕襟以显庄重。

  曲裾袍上衣部分正裁共6片,身部两片宽各一幅,两袖各2片,内1片宽一幅,1片宽半幅,6片拼合后,将腋下缝起。即所谓“袼”。领口挖成琵琶形。袖口宽28厘米,袖筒较肥大,下垂呈胡状。下裳部分斜裁共4片,各宽一幅,按背缝计(即所谓裻dū,音督),斜度角为25°。底边略作弧形。里襟底角为85°,穿时掩入左侧身后。外襟底角为115°,上端长出60°衽角,穿时裹于胸前,将衽角折往右侧腋后。袍领、襟、袖均用绒圈锦斜裁拼接镶缘,再在外沿镶绢条窄边。流行于春秋战国~西汉。


  [u]直裾[/u]:裾边在身侧,上衣与下裳连接的长衣。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直裾禅衣上衣部分正裁4片,下裳部分斜裁3片,两袖无胡,底边无缘。
  [u]襦[/u][u]/[/u][u]袄[/u][u]/[/u][u]衫(上衣着装)[/u]:关于交领上衣的一般性称呼。一般说来,襦与袄的概念类似,但襦的称呼更为久远,早在魏晋之前就已经出现,到明朝时,就已经基本不出现了。袄是指有夹层的交领上衣。不带夹层的称之为衫。从长短来说,袄类型的上衣长可至膝盖,短则过腰至臀。袄的穿着并不只限于常礼服,但作为现代常礼服的上衣,一般建议以素色、单色为主。需要强调的是,鉴于汉服对于“合身”的要求,上衣衣领要求直立,前后有中缝,肩部无缝合线(即单片布料对折后从腋下缝合),袖缝过肩,衣襟从衣领处直插入腋下(不作“厂”字形),这些均是汉服有别于现代西式服装和少数民族服装的独特之处。
  [u]马面裙(下裙着装)[/u]: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裙类名称,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 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是我国传统裙装中很重要的一种。按照西式裙类的名称,这种式样造型的女裙,称“间隔裥裙”。明代马面裙较为简洁,两侧的褶大而疏,为活褶。马面裙有装饰底襕的,有装饰底襕+膝襕的,也有不加任何装饰的裙子。和清代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不重视马面的装饰,多与裙襕一体。作为现代常礼服的马面裙,建议使用较有质感的面料,底色为单色,裙襕花色与底色对比素雅,在长度上,马面裙一般不曳地,以便行走。
  襦裙(下裙着装):这里指的襦裙,是结系高度在腰部的围合式下裙。襦裙一般腰宽5~10㎝,有以6~12幅拼接而成的,也有不加裁剪,在腰间打碎褶从而自然形成宽大下摆的裁剪方式。汉服的裙裳皆为围合式,所以古时候,为防止走光,裙、裤必须同穿。现代制作的襦裙,如果围合足够,则可以单穿,如需中裤,则中裤可以采取普通运动裤的做法。作为现代常礼服的襦裙,建议使用比较有质感的面料,底色以单色为宜,长度不曳地,以便在社交场合利落行走。
  二、男士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深衣或直裰,成年男子在正式场合必须着首衣(一般为巾或幞头,上朝方着冠冕),否则是失礼的行为。
  [u]深衣[/u]:一般用白布制作,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缝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度。下裳用6幅,每幅又交解为二,共裁成12幅,以应每年有12个月的含义。这12幅有的是斜角对裁的,裁片一头宽、一头窄,窄的一头叫做“有杀”。在儒家理论上,说深衣的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符合规、矩、绳、权、衡五种原理。曲裾与直裾在形制上,均属于深衣。


  [u]直裰[/u]:直缀也叫直身,直接源于早些出现的长衣。到了隋唐时期,长衣有了定制,规定长度到脚踝,同时也规定了必须有宽衣缘,交领,两侧不缺骻(开叉)。当时直裰的定制,想必有复兴古礼之意——找个看起来很像深衣的通裁类来代替吧?因此,直裰,这种具有规格定制、上下通裁类的“类深衣”便应运而生了。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深衣或直裰,成年男子在正式场合必须着首衣(一般为巾或幞头,上朝方着冠冕),否则是失礼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