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随着崇祯皇帝在北京殉国,统治中国300多年的大明王朝轰然倒塌。明朝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朝代,此后的满清入主中原,掀起了中国近乎300多年的异族统治。

由于剃发令的颁布与传统中国的理念相违背,导致了明帝国上下对于这场侵略战争进行了殊死抵抗,这场惨烈的战争以1683年,台湾明郑政权结束为终点,明代抗清战争绵延39年,仅次于宋朝抗元战役,在人类历史上属于极为漫长的一场抗击战争。

汉民族的传统衣冠,礼仪,服饰渐渐消失,但是在深受汉文明影响的越南、日本、朝鲜亦然抱有对于明朝的怀念与同情之心。而在海东一隅的朝鲜,明代的体制衣冠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当然这个国家对于明朝的怀念远没有外人看到的那么简单,现在让我们就这其中的缘由一一探寻。

憎明——真实的朝鲜与明朝

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城。即位后,李成桂对内实行改革,清除了原高丽禑王的势力,对外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

对于明朝,太祖李成桂即制定了对明事大主义,并且拟定谨将“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等国号闻达天聪,伏望取明太祖圣裁。礼部复以明太祖旨意答复:“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于是,“朝鲜”这一名称经过宗主国明朝批准,正式成为新王朝的国号。李成桂遣门下侍郎赞成事崔永沚谢恩,又遣政堂文学李恬送明朝颁赐的给前朝的高丽国王之印。至此李氏朝鲜正式建国。

由于奉行事大主义,因此对于明朝,朝鲜的感情十分复杂,一方面对于明朝的强大有极为高大的仰慕之情,另一方面仍然对于自己作为明朝附属国而有所耿耿于怀。此后无论是朝鲜太宗易储、明宣宗索取朝鲜厨师、还是此后壬辰倭乱明朝私自和日本谈判等问题,朝鲜都有自己的不满态度,但是这种‘发牢骚’的心理毕竟不能影响两国的国策,尽管朝鲜私下对于明朝有所非议,但是壬辰倭乱时,明朝倾国力救国确实令朝鲜十分感动。因此对于明帝国,朝鲜仍然情绪复杂。

送朝天客归国图

送朝天客归国图

朝天客归国图

明代中叶以后,明朝市民生活发展下,明朝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尤其是隆庆年后,明朝对外开关贸易,社会生活逐渐改变;思想上,以朱子学为领军核心的儒家义理学,遭遇了阳明心学的挑战,当阳明心学传到朝鲜,对于朱子学捍卫森严的朝鲜士大夫,对于明朝的正统地位更是产生了质疑,由朱子学为核心的儒家士大夫开始逐步建立朝鲜为文化正统的思想,但是对于明朝的事大主义仍然未曾改变。


忠明——朝鲜地缘政治的体现

真的改变了明朝于朝鲜的态度,在于晚明的一件事。壬辰倭乱后,明朝国库日益空虚,北方强族女真突然崛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万历皇帝组织的大军却在萨尔浒意外兵败。至此明朝在辽东的战况每况愈下。而作为辽东近邻的朝鲜,自然也成为女真军重点打击的目标。

后金为消灭明朝先后在1627年、1636年,两次入侵朝鲜。史称:丁卯胡乱、丙子胡乱。1627年,东江总兵毛文龙率军击退后金军,终使朝鲜转危为安。而1636年建州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建虏亲征朝鲜,仅仅十二天便抵达朝鲜京城下。此时明朝局势急转直下,还未排除援军,朝鲜已经宣布投降。

此时,朝鲜的党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朝政沦为党争工具,各党唯求自保,万般无奈下,朝鲜仁祖开城出降。是年正月三十日,仁祖徒步前往汉江东岸的三田浦清营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双方筑坛盟誓,朝鲜被迫去除明朝的年号,缴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时贡献,并送质子二人。此外,朝鲜朝廷中主战最坚决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被清军索要,在沈阳就义。此时被朝鲜满朝士大夫视为奇耻大辱,更被视为国耻。仁祖此后奏请明朝赎罪,明朝方面以朝鲜被形势所迫,故而对此没有计较。史载:“正月朔乙丑,上于宫庭设位西向中原哭拜,为皇明也。”(《仁祖实录》)。而在其子孝宗国王的记载中,仁祖大王每当“语及皇明,至于呜咽不能言”

丙子胡乱

丙子胡乱

具有高度发达的儒家文明、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沦为落后的山林狩猎民族建立起来清朝的藩属国,在当时的朝鲜是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虏乱对朝鲜社会、文化的冲击非常大。国王和两班的权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征索也加重了朝鲜的负担。经济掠夺、政治欺压、文化差异,使得终朝鲜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绪一直都是社会思潮的主流。

此后的朝鲜对于清朝充满了鄙夷之情,皇太极的嚣张跋扈,朝鲜的屈辱外交与明朝的不计前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明朝的思念之情,逐渐成为了朝鲜的主流思想。

伪明——朝鲜对于明朝的真实情绪

思明主义的蔓延,终于让朝鲜在肃宗年间,于1704年下旨修建大报坛,以祭祀明朝神宗皇帝。朝鲜英祖时大报坛的祭祀对象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祯帝。大报坛祭祀每年进行一次,肃宗以后朝鲜历代国王几乎都曾亲自参与,是朝鲜王朝后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礼,表达了朝鲜对明朝的感恩与思念,直到1908才关闭。

而在民间,另一个思想的崛起绵延了朝鲜两班思明之心,而这就要讲到一个人:宋时烈。

宋时烈

宋时烈

宋时烈(1607~1689), 本贯恩津, 字英甫, 号右庵, 諡号文正。东国十八贤之一,宋时烈继承了儒家最为重要的学派思想:以《春秋》尊王攘夷、尊周大义为核心思想的学派,作为开创老论与孝宗时代“北伐论”的第一人,宋时烈积极主张北伐,指出“虏,予仇也,誓不忍共戴一天。积怒累怨,衔痛匿恨。卑词之中,冤恨愈切;金币之中,谋猷愈壮。” 同时,他又对明朝极度怀念和崇拜。在1644年明朝灭亡之时,宋时烈“闻毅宗殉社,则举哀于家” 。宋时烈这种强烈的“尊周大义”也成为了后来建造万东庙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朝鲜肃宗十五年宋时烈因党争的牵连而被赐死,临死前对其弟子权尚夏遗言在华阳洞建庙祭祀明神宗和崇祯帝。权尚夏等人接受老师遗命,经过15年的酝酿,终于在肃宗三十年建成了万东庙。祭祀时供奉明神宗和崇祯帝的灵位。万东庙与大报坛将思明主义建立了代表性的象征,却也表明朝鲜不再坚持实际上的反清复明,转向了缅怀明朝的思想。

尊明——朝鲜最后的思明者

乾隆年间,朝鲜思明思想逐渐下降。北学逐步崛起,西学东渐也越发强势。朝鲜的贫穷与清朝的富庶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越来越多的朝鲜儒家放弃了尊明思想,对于清朝展开学习,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北学。

北学派虽然仍然抱着朝鲜正统的地位,但是对于满清不在厌恶,而是表示恭敬,并且积极与满清官员学者建立友谊,此后思明逐渐变成了一种老掉牙的思想。

在众多的朝鲜儒家中,只有一支学派还在苦苦坚守,他们将对于忠明思想延续到最后,这支团队就是宋时烈开创,到李恒老做大的华西学派。

李恒老像

李恒老像

李恒老笃信程朱理学,学宗宋时烈,因此他的学说也一脉相承了宋时烈所倡导的尊周大义和北伐论。1836年李恒老前往忠清道清州参拜宋时烈墓,并入华阳洞瞻仰万东庙。李恒老题壁述志:“承羲黄尧舜禹汤文武孔颜孟朱宋之统绪,绪立五常五伦天地人物之本体,死生不足以动其心,贵贱不足以易其守,古今不足以限其至”,明确表达了他继宋时烈之后、以儒家道统自任的志向。

恒老命弟子柳重教编《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该书删除了明朝商辂《续资治通鉴纲目》中元朝的正统地位,以彰显尊周大义;同时又将高丽历史写入其中,表现“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春秋之意”。

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简称华东合编)

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简称华东合编)

此时西方对于东方殖民日益深入,因此李恒老在思想上,除了反清也加入了反洋,并且明确表明“夷洋一体”都必须对抗的攘夷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朝鲜宋时烈时代的尊明思潮已经不再是尊奉明朝了。而是立足于儒家华夷之辨,尊周大义的一种精神表述。宋时烈就明确说过:以夷制华,乃是首要仇恨,灭明乃是次要仇恨。此后的华西学派延续了这一思想。

李恒老的哲学被其两位弟子得以延续:崔益铉与柳麟锡,此二人在高宗年间,数次建立义军抗日救国,影响颇大。尤其是崔益铉,坚持不肯剃发,最终绝食殉国,被大韩民国授予建国勋章,至今都是朝鲜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而柳麟锡抗日失败后,逃到了东北,此后柳麟锡在吉林通化五道口定居,建立村落,继续讲学。作为尊明思想最后的正统,当高宗李熙称帝建立“大韩帝国”时,虽然延续了明朝的政治制度。而柳麟锡却对高宗称帝表示坚决反对。他指出高宗“则只得谨守华法,以帝先王先祖所帝之皇明,为待天下真主之作而已。” 可见“大韩帝国”,而不是柳麟锡所希望的延续明朝正统。

柳麟锡的苦苦期盼终究是值得的,虽然此后风云变迁。年逾古稀的柳麟锡终于亲眼盼到了老师,同仁,先祖几百年一直期盼的目标: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满清政权彻底灭亡,中华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