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7年,衣锦回乡的孙之獬被绑着游街示众,他的身上被钢针扎了无数小孔,上面插满了猪毛。孙之獬气得破口大骂,于是又被用线缝住了嘴巴。他浑身是血,最后被肢解而死,可是没有一个人同情他。

孙之獬,是明朝末年考取的一位进士。当时正是宦官魏忠贤一手遮天。孙之獬,刚一进朝,见风使舵的他就投靠到了魏忠贤的门下。此后,他充当魏忠贤的爪牙,干了不少坏事。

崇祯即位后,魏忠贤畏罪而死。《三朝要典是魏忠贤主持编写的,孙之獬也参与其中。书中内容很多是颠倒黑白,排除异己。因此,朝中大臣纷纷要求销毁此书。阉党余部都瑟瑟发抖,不敢吱声。只有孙之獬却捧着这部书上前,放声大哭,这成为了当时的笑柄。

崇祯严惩阉党,因此孙之獬被夺官回乡。可是在回乡的这20年中,他一直蠢蠢欲动,寻找着机会

大清入关后,他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又入朝为官。

为了巴结多尔衮,他学着满人的样子剃了头发,梳上长长的辫子,穿上满人的服装。

一天,在上朝时,他故意站到满人官员的列队中。八旗官员,一看自己的列队中竟然来了个异类,大喊着:“把他轰出去”。于是,众人上前一起动手,把他拖了出去。

孙之獬臊得满脸通红,只好用手整整衣帽,灰溜溜走到汉官员的队列中。

可汉官员看着这个数典忘祖的东西,气都不打一处来,于是又都围上来,把他轰了出去。

本想巴结逢迎,现在倒好,弄得里外不是人。气急败坏的孙之獬咬牙切齿的说道:“哼!你们不让我好,你们也休想好。”

于是,他向多尔衮进谗言:“官民归降而不剃发者,颇有观望之嫌。”

这正戳中了多尔衮心中的痛,于是他不听代善等大臣的劝阻,下了剃发令。

本来中原百姓受儒家的文化,千百年来一直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他们把头发看如同生命一样重要。

因此,孙之獬的一句谗言,让无数的百姓因此丢了性命。

虽然孙之獬凭着巴结逢迎,后来官居兵部尚书,可最后久任无功,市恩沽誉,被削去职务,成为一介庶民。

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回乡后,他虽然过得也挺滋润,但一直被乡邻所不齿。

顺治三年,谢迁率领的农民军攻破了淄川,把臭名昭著的孙之獬抓起来游街示众。气愤的人们用钢针在他的身上刺了无数的孔,在里面插上猪毛,以示对他数典忘祖的侮辱。

对大清忠心耿耿的孙之獬气的破口大骂,众人便用线缝上了他的嘴巴。

他曾因为多言多语,让那么多人失去了性命,现在不得不闭嘴了。

他浑身是血,最后被肢解而死,可围观的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人同情他,反倒觉得大快人心。

孙之獬被杀的消息传到皇宫中,顺治皇帝并没有因他的忠心,给他任何的表彰和抚恤。

可见,这种摇尾乞怜之人,谁都看不起。

多年来,在民间,人们甚至用他的故事来警示后人。

清代蒲松龄著的《聊斋志异》中,就有一篇用来讽刺他的故事:《骂鸭》。

故事里,有一个人因偷了别人的鸭子,不仅浑身长满鸭毛,且痒痛难耐。直到鸭主人把小偷痛骂了一顿,他才褪去了鸭毛。

可是孙之獬这身“附炎趋势”的“鸭毛”,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洗白了。

孙之獬历经2个朝代,一直改不掉趋炎附势的本性,害人害己,成为每个朝代的笑柄。

对于这种人的悲惨结局,不论是高居庙堂的天子,还是乡间的村野民夫,都没人会去同情这种没气节的东西。

千百年来,只有那些正义、善良、为国为民的人才会被尊敬,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