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与众不同的张爱玲,错误选择离开大陆,晚年孤独而凄惨》的文章,真的是被气笑了。这自我感觉得多好,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啊。

张爱玲曾详细描写过她在罗湖过关去香港时的狼狈。

1952年7月,她一个人由上海到广州,再由广州乘车到深圳。只要通过罗湖桥,对面就是香港了。

过海关时,她内心忐忑不安,因为她的通行证上用着化名。海关检查人员大概是她的忠实读者,记得她照片的模样,仔细看了看,问:“你就是写小说的张爱玲?”

张爱玲一惊,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只是战战兢兢地咕哝一声“是”。她紧张到极点,生怕被扣下来。

谁知那人竟非常和蔼地笑了笑,不再检查就放她过去了。通过海关检查就是过境。过境的时候,桥上有一群挑夫守候着。

张爱玲在《对照记》中写道:“过了桥就是出境了,但是我那个脚夫显然还认为不够安全,忽然撒腿飞奔起来,倒吓了我一大跳,以为碰上了路劫。也只好跟着跑,紧追不舍。

挑夫是个小老头子,竟一手提着两只箱子,一手携着扁担,狂奔穿过一大片野地。半秃的绿茵起伏,露出香港的干红土来,一直跑到小坡上两棵大树下,方放下箱子坐在地上歇脚,笑道:‘好了,这不要紧了。’”

身穿旗袍的张爱玲正紧跟着挑夫狂奔

作家潘柳黛曾经写文章嘲笑张爱玲,说她身上那点贵族血脉,“就跟太平洋里淹死一只鸡差不多”。

这话不能说全错,毕竟李鸿章只是她的曾外祖父。但就这么一点点贵族血脉,也自有用处——在破落贵族家庭长大的张爱玲,比平常人对世事的见解更为敏感。

十年动乱结束后丁玲出访美国,她看到来接机的女士们都穿着时髦,脚蹬高跟鞋,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年轻时候也这样穿。”这句话中不知包含多少痛苦与无奈……

丁玲与张爱玲对趋势的观察力,中间大概差了一百多个苏青。其中最根源的差别,恐怕就来自出身。

张爱玲看惯富贵浮沉,早已深谙其中的玄妙;丁玲却一心只想着出人头地,争当先锋。

建国之初,张爱玲也写过赞颂新中国的小说《十八春》,努力向无产阶级靠拢,但还是无法掩饰她的清醒认识。

1950年,夏衍邀请张爱玲参加上海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会场中只有张爱玲身穿深灰旗袍,外罩网眼绒线衫,在到会的其他五百多个穿蓝色和灰色列宁装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

大会上代表们激情发言,但这样的激情却让张爱玲感到害怕。当群体陷入过度狂热的情绪时,一定是危险的。且这样的狂热一定有其符号——只穿中山装,便是一个这个重大的符号。

可惜,只有张爱玲看懂了,丁玲、苏青却没看懂。

又过了几个月,张爱玲随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去体验生活。

作家们的心得也天差地别——丁玲看到的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浩然则写了《金光大道》,张爱玲却只看到饥饿和不幸。

她开始在心中构思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

《赤地之恋》张爱玲很不满意,1968年在台湾出全集的时候,都没有收录。

《秧歌》则不一样,首先张爱玲自己就蛮看重,胡适也对此书大加赞赏。一九五四年《秧歌》出版后,张给胡适寄了一本,胡适读了之后很喜欢,现在皇冠版的《秧歌》扉页上,还印着胡适评价这本书的手迹:

“此书从头到尾,写的是‘饥饿’,——书名大可以题作‘饿’字——写的真细致,忠厚,可以说是写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近年读过的中国文艺作品,此书当然是最好的了。”

在《秧歌》里,农民打倒地主后却遭遇到更残酷的剥削,富庶的江南成为饥饿的地狱,最后主角一家全部惨死。

在小说结尾,新年到了,农民们被组织起来,他们饿着肚子跳着秧歌:“呛呛凄呛呛,呛呛凄呛呛。”

小说虽结束了,但这看似热闹、实则悲凉的鼓乐声,却能一直回响在读者的心中,让人忍不住想大哭一场。

正是这次农村之行坚定了张爱玲离开的决心,随之而来的思想改造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要求高中学历以上的群众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这样的氛围让张爱玲感觉到:“像是初睡醒的时候听见人向你说话,不大知道是自己说的,还是人家说的,感到模糊的恐怖。”

嗅觉极其灵敏的张爱玲,已经觉察到这是她离开的最后机会。

此时的老舍正混得风生水起。几年之后,他对自己的好友们痛下杀手;此时的丁玲,当上了文联副主席和宣传部处长。几年之后,她参与批斗自己的好友胡风;苏青则因为胡风案受到牵连,搬进了上海的监狱。

只有张爱玲认定:“一个想要统一思想的社会是极度危险的。”

她决定马上离开,但此时想走已经不太容易,她以继续完成未完成的学业为由提出去香港读书。夏衍几次极力挽留无果,毕竟“读完书,可以回来建设伟大祖国”。

因担心夜长梦多,张爱玲没有和弟弟张子静道别,只告诉了朝夕相处的姑姑。

她和姑姑约定,为避免将来的更大的风暴影响到姑姑,以后断绝往来——不打电话,不通信,姑姑则把珍藏的家族相簿交给她保存——她连后面有更大的风暴都能预测到,实在不得不让人感叹张爱玲的敏锐。

离开上海时张爱玲32岁,只拿了一些简单的行李,连小说手稿都没带。这一走,她和姑姑今生再没相见。

1995年,张爱玲死于美国洛杉矶的公寓中,终年75岁。

有人嘲笑她孤独终老,可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主选择。这样的人生,是她的选择。

“已经在破坏中, 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虽然是张爱玲在1944年写于《传奇》再版的序里的话,但极度敏锐聪明的她历经家变、战争和爱情的背叛,对于风向的改变必定是早知早觉的。

张爱玲一生作品和佳句颇多,却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足以作为她人生的注脚:“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向前,我却只从街边的橱窗里看到自己苍白的脸。”

而嘲笑她孤独终老的人大概没认真读过她的作品。张爱玲从来以一种荒凉淡漠的目光来观察这世界,“人生这一袭爬满了蚤子的华美袍子”她只能敬而远之。

年老的她家里用的是一次性餐具,家具简陋到极致,只埋头修改自己的稿子。与其说是对年轻时喜欢过精致小资生活引人注目的她的反讽,不如说是孤傲的她用生命替自己建立起来的“绝对领域”。

这个世界和她,各自安好, 互不拖欠——这就是她的幸福。

+++

---顺意|甘肃|529

和胡适一样的智者

---向阳花|陕西|234

张爱玲和胡适都是反诈骗的祖师爷!

---adam|加拿大|7

胡适之,徐志摩看问题早就一针见血

---倭者或言华无天赋造丰田索尼产品|河北|1

回复 向阳花:石家庄法官家庭子女说,报恩的子女都购买汽车,一二百公里之内天天看望老人。不买汽车,都应该判刑入狱,牢底坐穿!!!!!一二百百公里并不远,为啥不能开车去看老人。因为不买汽车的人从来都是白眼狼,根本不关心父母。

年轻人只要惦记父母,不做白眼狼,必然买汽车。不买私家车都应该下地狱。空巢老人最容易生病。

---快乐心情|上海|4

回复 风清云淡:川普他祖父不爱德国(自己祖国)爱美国

---龙卷风|广东|2

回复 向阳花:厉害[强][强][强]

---戈多|陕西|430

人间清醒!!!

---Jawboom|土耳其|9

这种离开祖国的,就是典型负能量人士

---戈多|陕西|130

回复 Jawboom:你要不看看你的IP再来说

---笑乾坤1947|重庆|352

她与胡博士一样,具有火眼金睛!

---对牛谈秦|江苏|32

认知决定命运。她和胡适,就是因为有正确的认知,从而能够及时逃离了火场。

---浩倫|云南|338

張若不走能像老舍跳湖都算善終了

---晨钟破晓|山东|21

张志新林昭遇罗克

---勇敢的心|广西|311

张爱玲不仅作品好,最重要的是她有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她如果不走,一定难逃挂牌批斗游街,最后惨死的结局。

---吴新元|福建|16

敏锐什么呢?只是不适应新中国的生活。不然怎么嫁给胡兰成

---勇敢的心|广西|92

回复 吴新元:如果你穿越到那时代,张爱玲也决不会嫁你。

---烈焰前尘|广东|258

孤独的人,好过热闹的狗。

---塔滋丁锅|云南|213

巧了,昨晚刚在b站看个视频,简短的描述了当年归国学者的一些惨状,只有一个感受——悲凉

---入木三分谈|作者|50

朋友,你为我提供了一个灵感思路,谢谢你[握手]

---蓉城|四川|151

回复 入木三分谈:傅作义的兄弟好像就是归国学者,最后被折磨死在西北

---梁钢|北京|195

在那个疯狂乍起的时代,众人皆醉她独醒,一双慧眼看到了头。罕见的智者,在今天仍是罕见!

---顺意|甘肃|8

[强][强][强]

---许强|广东|193

她那些同事后来的待遇让她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莫名琦妙|云南|148

我可怜他,他是指嘲笑她孤独终老的人

---自由如风|黑龙江|126

张爱玲从小亲情离散让她不轻易相信,她的观察力远超常人,她的学识与阅历让她把政治看得一清二楚,而她的个性又那么特立独行,这一切决定她一定会远走他乡

---山下农夫|湖南|93

在举国狂热,国难初露端倪之时,能够作出正确选择,规避风险,张爱玲是智者,也是真正伟大的女性。

---Jawboom|土耳其|3

这种就叫负能量

---郭正飞|辽宁|49

回复 Jawboom:那你说什么是正能量?蠢蛋!

---自由如风|黑龙江|93

张爱玲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张爱玲有个在欧洲生活多年,见识广阔的母亲,这让她的眼界格局岂是一般人能比的,还有张爱玲可是港大的学霸,在学识方面的积累也是丰厚的,还有她观察力敏锐,个性又特立独行,让她过大一统的生活,不得把她压抑死,所以她一定会走的。

---小企鹅(白老师)|福建|2

什么是大一统 不懂

---心灵守望者|广西|3

回复 小企鹅(白老师):思想

---山石|山西|78

选做人还是当狗,做起来很困难。

---江清月近人|江苏|69

始终是清醒,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低端人口~鲁蛇老鈞|广东|68

我只知张爱玲的名字,根本不清楚她的经历,甚至以为1949年她早已在国外。读了此文,看来有必要找那本《秧歌》读一读。

---一杯清茶|上海|60

个人认智决定了其视野。

---冬岭寒松|陕西|58

张爱玲如果是一个热衷于政治的左翼小说家,那文学历史上也不过是多了一个丁玲式的人物罢了!想起还有她那那位本家,不知道多少文章讥讽什么他死在异国养老院时无人看护下场凄惨……哈哈!

---向往光明|云南|49

真正的才女非她莫属,眼光果然看得远……

---周永福|四川|45

聪明人

---昭图|上海|41

没有夏衍这个朋友估计走不了

---今夕何夕|广东|40

我不认识张爱玲,也没有读过她的文章,我就说一点,让大家回到那个年代那种生活政治环境,有几个人愿意

---Jawboom|土耳其|4

---秋风客|四川|21

回复 Jawboom:你就应该回到那个年代去生活!

---海维芝|天津|40

“狂笑一声 长叹一声 快活一生 悲哀一生 谁与我生死与共”

---init.d|北京|36

从父母辈喜欢的《原来你也在这里》到我现在一直循环的《程艾影》,她的故事至今不过时

---大道至简|河北|35

徐志摩的血海论,胡适的面包论,钱缪的渡江论,张爱玲的旗袍论,时代的预言家

---莫逆于心|上海|35

在一个朋友影响下读了张爱玲全集,惊艳!她的笔触好钱钟书的围城很像。但钱老只有一个围城。

---赵彬|上海|33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张爱玲做到了!神之智者!与…不共戴天的胡适做到了!只要像还挂在那个地方!我们每个人过去、现在、未来都或多或少的活在那个情况下!

---晨钟破晓|山东

强哥哥尸骨未寒一年多了吖呜呜呜

---SFZBL随风|广东|31

才情绝世绽芳华,笔耕红尘绘梦涯。

爱恨纠缠心有憾,文坛独步影伶仃。

繁华过眼皆如梦,寂寞随身亦自惊。

著作流传千古颂,传奇女子永留霞。

---行者|四川|17

小资的特性就是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只要自己能风花雪月,岁月静好,哪管他国难当头,国破山河。你让他们放下身段,与广大民众一道在一片废墟上从头做起,一路筚路蓝缕地去建设自己的国家,她愿意?

---顺意|甘肃|30

韭菜而已!

---顺意|甘肃|29

你还是多关心一下自己和家人的生计的!

---沈雁冰|湖北|22

张爱玲毕竟是大户人家出身,当然她天资聪颖,眼光独到,这是她的过人之处。走了保全了人格尊严,她只有庆幸自己离开了,从来没有后悔什么,说她后悔的人都不是什么正经东西,甚至连人都不是。

---梦溯千秋|湖北|20

张爱玲那本解放后写的小说我以前读书时看过,有一篇写小人物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的体验,前面倒没觉得有什么,到了后面情节突然变成没有来由的歌颂新社会,最后草草结尾,我心想张爱玲怕不是在乱写,等到后来网上查阅了资料才知道,这都是49到52年间写的,我只能说,智慧又有勇气的人确实配有不一样的命运。

---秋水|河北|19

前些年有一部电视剧叫《半生缘一世情》,就是根据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改编的。

---黄永春|广东|15

全球最大的疯人院

---孙大夫|广东|15

有人说她在洛杉矶孤独终老的语气,似乎心有几分不甘,还有那么一点点恶狠狠的赶脚。

---邑人杨|江苏|10

明智而头脑清醒的名人!

---柱长|广东|9

和胡适.钱穆一样:见微知著????

---墙上土|北京|9

一向肯定,人是对的,zhzh是错的;庆祝爱玲出境了,庆祝木心活下来了,庆祝爱玲删改了《十八春》,也庆祝入木三分谈的这篇好文与我们见面了

---李|福建|8

真正的智者,能判断预料到后面的事情。不然就得去住牛棚。

---雷律师17865059130兰正律师事务所|山东|8

智者看问题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刘世魁|广东|6

面对局势的变化,依然保持自己清醒地认知而决定今后自己人生之路,未免是一个极聪明并善于自保的人。

---涛(止雨)|广东|5

庆幸的是,年轻人普遍形成一种共识:穷人不生孩子也是一种善良。穷人不生孩子,以后就少了千千万万的穷人,善莫大焉。

---喜悦洋行|广东|5

能够预判几年后的大风暴,而且铁定会发生,所以连联系方式都已想到,这样的人放在这个时代也是秒杀绝大多数人的智慧,看看许家印的狂傲、王健林的藕断丝连、马云的欲说还休…张爱玲的眼光和决断绝对是大智慧

---Jason 章|加拿大|5

其实,她当初留在香港才会有更好的结局。

---施建伟|上海|4

作者清醒[强]那位留言的读者同样清醒[强]难得[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鲁川尚品|山东|4

在那个年代能如此清醒&洞察天气冷热变化的她实属不易,骨子里的血没白流。如果说丁玲是那个年代的热血少女,被赤色所迷恋,那张爱玲则是崇尚知性生活与精神自由的达人。

---adam|加拿大|4

丁玲和今天的白左类似,一部分是文青浪漫,一部分是功利使然

---王庄|天津|4

胡面包,张旗袍!乌拉

---刘燕巍|河北|2

红楼梦没写完你也没写完。现在我们用高压锅做鱼,香水洒海棠,清史稿代替红楼梦

---Jawboom|土耳其|3

高压锅把鱼刺炖烂糊了?

---肖|福建|2

张爱玲有极高的政治嗅觉,若不逃离,等不到文革就会被杀或自杀。

---句号|澳大利亚|2

[强][强][强]

---杨-hj4471|江苏|2

汉奸言论!

---龙卷风|广东|1

关注作者的原因是这里面大部分的读者和评论基本上都是文明和理智的,没有太多的“U形锁”和“二极管”……

---晴空一鹤|云南|1

一言难尽的“孤岛文学”,一言难尽的“小资作家”张爱玲,一言难尽的《北渡南归》……

张爱玲“出逃”后的《对照记》很有现实骨感和人性的温度。

张爱玲“看透后”的选择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一个有思想的“自由职业者”(作家)很难接受脱胎换骨式的“思想改造”。

——正是一次农村之行坚定了张爱玲离开的决心,随之而来的思想改造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要求高中学历以上的群众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这样的氛围让张爱玲感觉到:“像是初睡醒的时候听见人向你说话,不大知道是自己说的,还是人家说的,感到模糊的恐怖。”

此时的老舍正混得风生水起。几年之后,他对自己的好友们痛下杀手;此时的丁玲,当上了文联副主席和宣传部处长。几年之后,她参与批斗自己的好友胡风;苏青则因为胡风案受到牵连,搬进了上海的监狱。

只有张爱玲认定:“一个想要统一思想的社会是极度危险的。”(其实,包括一个想要统一服饰的社会也是危险的)

离开上海时张爱玲32岁,只拿了一些简单的行李,连小说手稿都没带。这一走,她和姑姑今生再没相见。1995年,张爱玲死于美国洛杉矶的公寓中,终年75岁。

有人嘲笑她孤独终老,可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主选择。这样的人生,是她的选择。

已经在破坏中, 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虽然是张爱玲在1944年写于《传奇》再版的序里的话,但极度敏锐聪明的她历经家变、战争和爱情的背叛,对于风向的改变必定是早知

---疏影|江苏

说张爱玲是人间清醒“看透”云云,十分可笑!在民族危亡时刻,她却浓情蜜意与汉奸谈恋爱,她看透了什么?她本身就不是革命的同路人,更不是新中国的同路人。

---王庄|天津

最奇搬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