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朝鲜半岛,明朝用七年打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

为了朝鲜半岛,明朝用七年打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
  万历二十(1592)年春,日本名古屋。
  面对朝鲜海峡的方向,日本最高领导者丰臣秀吉投下了他一生最大的赌注——出兵朝鲜,侵占中国。
  丰臣秀吉和日本
  自1467年起,日本便进入了战国时代。
  日本人比较爱折腾,天皇是挂名的,将军才是实际掌权者。之前本来是有将军主持大局的,到后来由于太能折腾,将军被干死的干死,囚禁的囚禁,导致权力失效。于是手下的大名们忍不住寂寞,开始乱打一气,这一打就是好几百年。
  对日本历史有过了解的人可能都深有体会,日本地方不大,闹事的人却不少,这一下子就冒出了一堆大名。但凡是手上有点兵的,都可以称的上是大名(你随便拉几个家丁亲戚,也成)。
  所以日本这个看似规模宏大,战况惨烈的战国时代,说白了其实也就是几个县长打来打去的历史,个别的还是乡长、村长、家族。然而更讽刺的是,最后统一县长们的竟然是个老实巴交种地的农民——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本来在乡下种地,后来种不下去了,就出去做小生意。正好到处打仗,他就去参了军(打仗抢钱快),在县长大名织田信长的手下混碗饭吃。
  偏巧这人种地做生意都不行,打仗谋略倒是一把好手,从小兵干起,步兵队长,步兵大队长,家老,部将,一级级地升,最后成为了织田县长的第一亲信。
  由于这人长得很丑,和猿猴有几分神似,所以织田县长给他取了个外号——猴子。
  “猴子”兄的运气极好!就在织田县长即将要统一日本,登上将军宝座之时,突然有一天竟被手下人给干掉了。据说干掉县长的是个乡长,由于乡长挨了骂,一激动手一滑就把县长给干掉了。
  于是“猴子”兄顺理成章的接管了大权,经过几年的打拼,陆续打平其它县长,搞定了天皇,统一了日本,并自称为太阁。
  丰臣秀吉这个人,内心相当相当之阴暗,自打成功当上县长后,他就一直对天感叹,俺怎么呆在了日本,在他看来,像自己这样的天才,征服个把县城实在显不出威风,只有统一全世界,才能体现个人价值。
  于是在统一日本后,“猴子”兄嘴边开始念叨这样一句话:“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日本人,向来敢做,认定了的事情,从不考虑后果。在对朝鲜和明朝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后,“猴子”兄终于下定决心:先攻朝鲜,再侵明朝!
  朝鲜正在沦亡
  当时的朝鲜并不是独立国家,而是明朝的属国,国王要向大明皇帝称臣,称明朝为天朝,称明军为天兵。但凡国王即位,册立世子,甚至娶老婆,都要事先向明朝报批,获得批准之后才能做。
  朝鲜自李成桂光荣革命,成立李氏王朝后,基本就没打过什么仗,所谓“两百年平宁之世,民不知兵”,部队也就是个混饭吃的地方,军事素质极差,连民兵都不如。
  整个国防体系呈现出崩塌状态,就连在边境上抵御没开化女真人的战斗力都没有,更不用说抵御日本军队。
  1592年,丰臣秀吉的十几万大军渡过朝鲜海峡,于四月十三日在朝鲜釜山登陆,开始了侵朝战争。
  日军自登陆朝鲜海峡后,一路所向披靡,连克汉城、开城、平壤,在开战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拿下了朝鲜八道中的七道。朝鲜军民望风皆溃,“三都失守,八方瓦解”,日军几乎占据了朝鲜全境。
  朝鲜国王李昖一直逃到半岛西北方靠近中国边境的义州,然后频繁派出使节请求明朝出兵增援,并请求入关避难,用他的原话说就是:“与其死于贼手,毋宁死于父母之国!”而他的两个儿子——第二子临海君李珒、第三子光海君李珲——则在逃到咸镜道后被加藤清正所俘。
  就在朝鲜将要亡国,日军将要长驱直入侵入中国的千钧一发之际,大明朝终于开始正视这股侵朝日军了。
  明朝正在争论
  此时的大明王朝,处于万历皇帝刚接手张居正改革留下摊子的整顿期。虽不至于山河日非,但也没有了之前的朝气。
  这时年轻的万历皇帝大概是整日和文官集团打交道,渐渐变得腻烦了。开始越来越少上朝,躲进深宫里操纵朝臣,大事才出来管管。
  另外据统计,当时明朝的可战之兵仅只有北方边境上的骑兵和辽东铁骑,再就是戚继光、俞大猷抗倭时留下的南军,步兵戚家军和水军俞家军。
  自打日军进攻朝鲜以来,明朝的朝廷是一刻也没消停过,每天都大吵大闹,从早到晚,连个中场休息都没有,兵部那帮粗人十分想打,部长石星尤其激动,甚至主动请愿,表示不用别人,自己带兵就能收拾日本人。
  但他刚提出来,就被骂了回去,特别是兵科给事中许弘纲,话说得极其难听,他认为:“御倭当于门庭”,就是把敌人挡在门口就行了,不用出门去挡。
  此外他还批评了朝鲜同志,说他们是一被人打就求援,抓几个俘虏就要封赏,自己打仗却是“望风逃窜,弃国于人”,去救他们简直就是白费劲。
  朝廷大多数人都同意他的看法。
  恰巧此时,朝鲜国王李昖提出了“渡江避难”的要求。按说过来就让他过来吧,可是辽东巡抚不乐意了,过来我们还得接待,花费谁给报销?
  可人家毕竟是个国王,不让过来也实在说不过去。
  于是辽东巡抚上了一封奏疏,说我这里地方有限,资源有限,只能接收一部分人,其余的切莫过江,本地无法接待。末了还附上可接收难民名额——“名数莫过百人”。
  这下朝鲜国王也不干了,我好歹是个国王,只让带一百人过来,买菜做饭的都不够啊!
  难民问题暂不考虑,到底出不出兵,几番讨论下来,朝中大臣几乎达成了共识——不去。
  事情到此,眼看朝鲜就要亡国,一个人发话了:“应该早日出兵救援!”(宜速救援,无疑他日疆患)
  听到这句话,所有人都沉默了,经过商讨,明朝确定了最后方针——出兵。
  因为说这句话的人是明神宗万历。
  很多人都知道万历皇帝很懒,知道他长期不上朝(长达二十年之久),但有一点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虽不上朝,却并非不管事。
  因为一个不会管事,不会控制群臣的人,是绝不可能做四十八年皇帝的,四十八天都不行。
  事实证明,由始至终,他都在沉默地注视着这个帝国的一举一动。
  而现在,敌人已经来到眼前,大臣却还在沉睡,是到我说话的时候了。
  “当奋然而起,大动干戈,倾全国之力,倾灭倭贼!”
  于是,明神宗下旨:“倭贼陷没朝鲜,国王逃避。朕意悯恻,援兵当出。差人宣谕彼国大臣,着他尽忠护国,督集各处兵马,固守城池,控扼险阻,力图恢复,毋得坐视丧亡。”
  正义之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七,在号称三千里江山的朝鲜半岛上,一支无比锐利的正义之师,即将与日本战国枭雄丰臣秀吉上演16世纪世界上最为惊心动魄的大较量。
  此次明朝共派出三路大军,第一路由经略宋应昌率领。
  宋应昌可以说是明代后期颇有远见的军事家。早在万历期间,他任山东巡抚时,就预测到日本必来侵犯,因上《海防要略》,进选将、练兵、积粟三策,其洞烛先机受到明神宗的重视,于是有了明代第一位经略之任。
  第二路由吴惟忠率领,戚继光死后,吴惟忠率领的戚家军,号称是“倭寇的克星”。吴惟忠是浙江金华府义乌人,戚继光的得力干将,曾在历次抗倭战役中屡立战功。
  第三路由李如松率领,李如松是辽宁铁岭卫人,明朝后期赫赫有名的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李成梁镇守辽东三十年间,先后十次奏大捷,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被誉为“万历第一大将”。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七,李如松率三路大军兵临平壤城下,此次参加进攻的明军共计三万一千余人,平壤之战拉开帷幕。
  经过激烈的攻坚战,明军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与三路总兵的高超指挥,最终一举攻破平壤城,收复平壤!
  韩国史书载:“天兵当阵斩获一千二百八十五级,内有平秀忠、平镇信、宗逸等二十五人。生擒二名,并掳浙江人张大膳,夺马二千九百八十五匹,得获倭器四百五十五件,救出朝鲜被掳男妇一千二百二十五名。”
  原以为杀他们几千人,给他们点教训,就能消停点,谁知日军一根筋精神作怪,偏不消停。经过平壤之战后,日军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没多久便整顿集结了十余万人,准备再一次大举入侵朝鲜。
  万历二十五年三月,日军黑田长政等部约十三万人,陆续渡过朝鲜海峡,分兵五路侵入朝鲜,先后占据大片国土。
  由于海风甚急,粮草补给未能从日本国内运输而来,日本无法发动进一步攻势,这为朝鲜做好防御、迎战准备,争取到了宝贵的两三个月的时间。
  根据《晚明史》一书的记述,当时在朝兵力,明军远低于日军,丰臣秀吉调动的侵朝兵力,这时候已达十二万之多,而明朝方面的援军,最初预定七万,实际最多时才四万。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增兵。
  六月初九,明神宗圣裁圈定了大举增兵的计划。明神宗已下决心要与日本人最后决战了。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抗倭战争进入第七年,也是最后一年。
  明神宗大举增兵的举措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明军前线不断传来佳讯,尤其是明军在多个战场大败日本人,使朝鲜国王李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面对战局失利的打击,丰臣秀吉预知日军在朝鲜已陷入了深不可测的境地,失败在所难免。
  急火攻心下,丰臣秀吉的身体每况愈下,他自知活在这个世界的日子所剩无几了。
  八月十三日,昏迷中的丰臣秀吉紧闭的双眼突然睁开,身边的人听到了他最后的遗训:“我死后姑秘丧……令朝鲜各位诸将,都撤还本邦。如果班师不易,德川殿及利家深谋远虑,莫使十万兵士为外土枯骨。”八月十八日,丰臣秀吉垂下了他沾满血腥的双手。
  丰臣秀吉虽然死了,但在朝日军却仍在顽抗。明军将士怒火满腔,猛攻稷山和泗川,取得大捷,彻底打垮了日本人的意志。
  到了十月下旬,明军的一系列胜利让日本人在朝鲜半岛再也支撑不下去了,日本本部向侵朝日军下达了撤退令。
  在成功撤离后,日军为能从陆路上胜利大逃亡而兴奋异常,欣喜若狂。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露梁海面,明、朝联军的水师也很兴奋,他们在静静的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不久,明、朝联军终于看到了准备逃跑的日军。就在此刻,抗倭援朝战争中最激烈的海战,也是16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战——露梁海战爆发了!
  此次海战,歼灭日舰三十余艘,日军有一万三千余人葬身鱼腹,这是侵朝战争中日本人败得最惨的一次战役。
  韩国电影《鸣梁海战》描写的就是此时的海战场景,发生在露梁海战两个月前。
  明、朝水师在露梁海上英勇战斗的同时,陆上明军也展开全线大反攻。到十一月下旬,联军彻底肃清了在朝鲜的日本侵略者。
  露梁海战的胜利,使得日军再度面对运兵和运输补给困难的问题,日军已是后继无援,败局已注定。
  一仗打出三百年和平
  七年抗倭,明朝总共出兵二十二万一千五百余人,四万余名明朝将士牺牲疆场,约占全部出兵数的百分之二十,受伤者将近十万。
  而日本人死于朝鲜战场上超过十四万人。明朝全力抗倭援朝,其投入战争的经费之浩大,史上少见。
  据考证,两次东征,耗费饷银两千万两以上,若以万历年间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约合今天人民币200元计算,两次东征支出超过二十亿元。
  一般认为此次支援朝鲜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除了长期的远征带给国力日衰的明朝沉重负担之外,清太祖努尔哈赤也在“文禄·庆长之役”中仔细的观察了明军的作战方式,使他在日后的对明战役中占有了优势。
  明军班师回朝后,万历皇帝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仪式,并且发布了一篇诏书,诏书中有句话这么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而这场战争对于朝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持续到了今天。
  朝鲜从战斗一开始便被打得束手无策,奄奄一息,差点被人给灭了,国王都准备外出避难,苦难深重,自然印象深刻。
  如今韩国人对日本天然的戒心和带有忌惮的畏惧心理,就是在这次战争以及以后的变乱中,被烙进了韩国人的血脉。
  而抗倭援朝战争的巨大付出,换来的是东亚将近三百年的国际和平。在此后的三百年内,除桦山久高入侵琉球外,再也没有一个日本将领走出国门,踏上异国领土。
  这是一场战绩辉煌的战役。在朝鲜历上里被大书特书,至于明军与朝鲜军队的笔墨轻重想想也知。
  这是一场改变三国政治格局的战役。朝鲜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十万伤亡的代价;日本元气大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中国辽东骑兵精锐损失殆尽,辽东防守兵力大大下降,局势大变。
  这又是一场在中国常被忽视的战役。二十年后明朝深陷与后金战役的泥潭,此场胜利也湮没在明亡的巨大阴影里。
  附录:
  1592年战争爆发
  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战争结束;
  1608年光海君李珲继任朝鲜国王;
  161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就任征夷大将军;
  1615年大阪夏之阵,丰臣家彻底灭亡;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
  1644年崇祯帝自缢身亡,大明王朝覆灭;
  
相關內容
評論
ddddddd-1-----
ddddddd-2-----
原来还有这样一场战争,日本真的被打的落花流水啊。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原来这么厉害!
这句话好: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ddddddd-1-----
ddddddd-2-----
万历很厉害,可不象满清黑的那样,虽然三十年没上朝,但国家的大事小情都是他处理的。
歡迎評論
您的名字
您的郵箱
您的站點
驗證:   綿羊的英文單詞

【選擇設置(可以不操作)】
返回首頁     ·   返回[明朝]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