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称颂满清的人常常喜欢拿长城来说事,这些人总是说满清不修长城而边境安宁明朝修长城而边患不断高下立判
所以他们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
一些学者还说过这样的话:“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最多、工程量最大的明朝,正是对北方和西北方少  民族敌意最深,也是最保守、最无能的王朝 
这样的一种论调根本经不起事实的辩驳,明朝恰恰是历史上中国人思想最开放,精神最活跃,眼界最宏大,也是经济上最富裕,强盛时期保持的最长久的朝代。 
长城防的是北方的游牧或狩猎民族,这些民族社会形态文明程度都远远低于中原文明,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民族每一次对南方的侵略抢劫,都在客观上造成文明的破坏和倒退,这也是一个事实!
长城的存在增加了这些野蛮民族侵略屠杀抢劫的难度,对文明保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不容抹杀的。
(清军入关,华夏文明再次遭遇浩劫!)
需要知道的是,一旦异族人进入中原,那可是无数华夏同胞的血泪!
我们可不是某位阎姓学者,说什么“中原百姓被劫对新生的清王朝是幸事”这样的混帐话来!
在我们正常人眼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第一位的!
所以我们会推崇长城和那些保家卫国的勇士们,我们称他们为“血肉长城”,是对他们最好的赞扬。
对野蛮侵略抢劫屠杀的开放,正是对文明进步的封闭扼杀。不修长城的满清恰恰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封闭最僵化最保守的朝代,明末已经进入冷热兵器交替的中国,到了清末却居然回到了用大刀长矛来对抗洋人的枪炮,这才是铁的事实。
满遗们最喜欢引用康熙的一段上谕:“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这一段话,真是唐哉皇哉,冠冕堂皇,义正词严,俨乎其然。也真难怪一个叫王本道的人,佩服的筋骨发软,精神上膜拜的五体投地,颂圣的话,由衷而出,绵延不绝。
能肉麻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这段话,就可以体会到了
康熙皇帝300多年前的这番话,如黄钟大吕,对我心存弥久的长城情结实在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波。正是这个康熙,从修德安民的思想出发,坚持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礼尚往来的友好关系……。正是康熙的开明、开放,使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盛世。 也正是康熙的明智,使我国历史上持续两千多年修筑长城的工程画上了句号 
看了这话,真有一种时空倒错的感觉,笔者真的怀疑不是生活在现代,而是三百多年前正宗的清廷御用文人穿越了时间隧道来到现在慷慨陈辞! 
(都21世纪了,某些人依然还是奴才思维)
      
我们不必怀疑说出这些话的人的真诚。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不会觉得肉麻,也不会脸皮发红,相反心安理得,虔诚得很,或许还带点亢奋激昂。奴性到这样的地步,确实是透入骨髓了。
清朝为什么不爱修长城?
原因再简单不过,长城防备的是谁?
防备的不正是他们吗?
贼人闯入你家,到了这个时候,他会感激你们家的防盗门吗?
当然不会,他会觉得这门太过碍事,恨不得拆了得了。
同样的道理,长城防备的就是满洲人这样的异族,他们进来了,当然不会大肆修长城了。
其实从清朝(后金)这个政权建立伊始,清廷就对汉人十分的防范。
在他们没入关的时候,努尔哈赤杀戮了数百万辽东汉人,然后将剩下的百姓分给八旗做包衣。
尔后抓野人女真为炮灰,而自己则进入北京做了主子。
为了给自己留条退路,清廷修了柳条边,严禁汉人前往东北开垦,把东北当成了自留地,致使外东北千里无人烟,沙俄轻而易举地就占据了大片的土地。
(清廷修建柳条边,防止汉民进入东北)
沙俄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只是一纸条约、甚至都不需要动兵,就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据为己有。
他们入关后,大肆跑马圈地,驱赶内城汉人,修建满城,形成殖民点,大搞种族隔离
清朝中后期为防备义军、捻军的流动,在中原大修内长城,冠绝古今。
其实清朝也一直在修长城。
康熙33年修建了在甘肃西宁县永安堡边墙一万二百八十四丈《甘肃通志》卷十
到了雍正年间,年羹尧在西北地区也修了很多边墙。
除了山海关,明朝留下的城墙宁夏,青海等地清朝几乎都修了一遍,有的甚至重新筑边了一次,清朝修边墙对自己巩固在西北的统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清朝修边墙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防范那些不认同清朝统治的人,将整个中国打造成一个庞大的监狱。
由此可知,所谓的清朝不修长城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自始至终,清廷就一直在防备汉人,处处防汉制汉,而这也是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