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红楼梦》里面所说的“男儿浊臭、女儿清爽”的价值观,许多人都认为是一种时代进步。
其实不然,这其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产物。
《红楼梦》是一部成书于清初之时、以明末清初为时代背景的“血泪之书”,只要明白了这一点,那么这个问题也就很好解决了。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男浊女清”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在反抗满清入侵的过程之中,那些有着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忠勇之士大多牺牲了,余下的都是一群贪生怕死之辈。
比如说李定国、阎应元、郑成功、张苍水、陈子龙、夏完淳、史可法等人,我们能说这些视死如归、反抗到底的男性是“浊臭”的吗?
而女子因为不是反抗的主体,在社会关系上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对于女子不会有过多的要求。
(吴伟业: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实有许多,《红楼梦》的作者和批注者也是其中一员,他们认为自己“浊臭”无比,那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笔者看来,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还是指满清所推行的“剃发易服”!
剃掉飘逸的长发,丢弃汉家衣冠,看似无关紧要,然而民族习惯的传承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信仰的表征。
《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汉族来说,剃发易服就是不忠不孝的行为。
而且清廷用武力强迫其他民族放弃本民族的服饰而仿效自己,就不啻摧毁其文化,而且是强加上一种屈服的标识,是想要摧毁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信仰,想使其他民族沦为猪狗不如的奴隶,以方便其统治。
这就不是普通的改朝换代了,对于被征服的民族来说就是彻头彻尾的亡天下
“亡天下”的屈辱,是华夏民族永久的痛!
1667年(康熙六年)到北京的朝鲜使者回国之后,在向朝鲜国王的报告中感叹道:汉仪不复见,何日变中华?他说,当时的北京居民,见到他的衣服,低头哭泣,神情悲惨。见臣等着冠耳,指示其儿曰,此乃明朝旧制,垂头而泣,见来惨然矣。(《李朝实录》)从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出,剃发易服对汉民族的感情伤害之深之大!
后来,清廷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搞了一个“十从十不从”,其中就有一条“男从女不从”。
也就是说,男性必须要剃发易服,而女性则可以保留原先的发型和服饰。
大家想想这样的一个场景,女子依然身着汉家衣裳,保持故国衣冠髮髻,这是多么尊贵,多么清净!而男子身着满服——长袍、马褂、瓜皮帽,剃去头顶四周毛发,拖着一条豚尾,这是多么浊臭逼人!
由此看来,《红楼梦》的女子至上主义,原来就是民族主义!也是在表现汉民族的屈辱史和辛酸血泪史!
贾宝玉更认为女儿和出嫁了的女人有绝大的分别:
春燕笑道:他是我的姨妈,也不好向着外人反说他的。怨不得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第五十九回 柳叶渚边嗔莺咤燕 绛芸轩里召将飞符)
宝玉又恐他们去告舌,恨的只瞪着他们,看已去远,方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第七十七回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在男子剃发易服的情况之下,女子显得何等的飘逸和清爽!)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由于男人的剃发易服,完全的满人装扮,在书中暗指清人;而女子仍旧一副汉家装扮,应该是指清爽的汉人。女子出嫁后,便是投顺了男子,因为女子有既嫁从夫的说法,这其实是影射投顺了清廷,自然也就一钱不值了。
这样说来,作者借宝玉之口褒女贬男并非是什么先进的思想观念,而是让我们记住民族的血泪史和屈辱史。
《红楼梦》的褒女贬男思想,是明遗民作者从心底发出的无奈的悲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