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么这说,直到如今,满清这个灭亡了一百多年的腐朽而没落的政权依然还是阴魂不散,无数人在为之招魂。
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辛亥革命是一个不彻底的革命,虽然终结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遗老遗少们依然拥有十分巨大的力量。
像袁世凯这样的清廷旧官僚成为了民国大总统,他非但没有清算清王朝的滔天罪恶,反而对清室进行了优待,不仅容许他们继续居住在紫禁城,而且每年还给予他们400万银子。
这笔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大概相当于今天的6.4亿元!
清王室在紫禁城依然可以有自己的小朝廷,依然过着悠哉游哉的日子,清廷的那些遗老遗少们,依然时不时地去参拜溥仪这个末代皇帝。
(电影《末代皇帝》剧照)
到了溥仪和太后的生日,民国政府也会派人前去庆祝。
而这也进一步养肥了清廷的野心,遗老遗少们依然还想着要复辟,结果真的就发生了1919年的张勋复辟,还有以后的勾结日本人在我国东北搞的“满洲国”。
也正因为清廷没有得到清算,所以一些忠心于清廷的士大夫们依然还十分活跃。
比如说,清朝灭亡后,满清遗老遗少们成立“清史馆”,编撰清史,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
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
《清史稿》虽然只是一个“稿”,但影响却是极大,这套书对清王朝竭尽吹捧之能事,对于清廷犯下的诸多滔天罪行视而不见,根本没有站在华夏文明的立场。
说起这些人,就不能不提王国维其人。
1923年,在罗振玉的推动下,王国维以秀才之身成为了溥仪小朝廷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因为不满冯玉祥将军将溥仪驱逐出故宫,王国维顶着大辫子自沉于昆明湖。
陈寅恪为他写挽联:“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看见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给一个1927年还顶着大辫子的悼词。
(王国维像)
你没个大辫子,你就不够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再比如说辜鸿铭其人,清廷早就灭亡多年了,他依然还缠着一个大辫子,当别人嘲讽他的时候,他却说:“我的辫子在头上,而你们的辫子则在心中。”
这句话简直就是强词夺理,如果你心中没辫子,何必非得要在头上搞一个呢?
说到底,还不是要为满清王朝招魂。
还有著名学者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梁巨川,1918年自沉殉清,原因是民国建立七年,完全没有实现清帝禅让退位的“美意”。
真是笑死个人,满清王朝残害华夏两百多年,想要摆脱清王朝的影响,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是前清“保皇派”巨擘,是听到二次北伐就溜到天津,准备出洋,害怕政治清算的北洋附庸。
王国维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辫子 陈寅恪是给王国维加冕的满清遗少,考证李世民是胡人的史学大咖。
剩下一个赵元任,祖上是前清不成气候的文人赵翼。
这些人对于清廷的印象都是很好的,对于清王朝的覆灭抱同情的态度。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态度,让满遗们更加肆无忌惮地想要复辟。
溥仪被赶出故宫之后,来到天津,被无数人当成了座上宾,
民国十四年(1925年)二月二十七日,溥仪移居天津,搬进了日租界的“张园”。这座宅院为前清名将张彪所有,整个庭院占地约二十亩,环境幽雅,是个难得的养生之地。
张彪得知“皇上”来到天津,主动让出这座宅院让其居住,溥仪在这里一住就是五年。
在天津,因为清廷遗老遗少的接济,溥仪虽然不事生产,也并无权势,但却可以利用其影响力过着十分惬意的生活。
(1926年,溥仪和皇后婉容以及“帝师”庄士敦在天津张园合影。溥仪在天津过着惬意的生活,主要就是因为遗老遗少们的接济)
以至于他竟然真的认为“民心可用”,以至于胆大到和日本人勾结,在东北搞“满洲国”。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胆子,完全是这些忠于清廷的遗老遗少们养肥的。
到了如今,象阎崇年,马未都这样的老先生,近水楼台,依靠地域优势吹捧清朝,也得到了这些人的响应,将他们捧上了神坛,不停地炮制出各种奇谈怪论,对全国人民洗脑。
即便在全国人民已经觉醒了的情况之下,今年依然出现了《人生若如初见》、《天下长河》这样的替清廷涂脂抹粉、颠倒黑白的电视剧。
而这一系列乱象的根本,必然是要追溯到革命的不彻底性,让满清遗老遗少们有机可乘,继续兴风作浪。
而他们中间,许多都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
既然如此,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许多人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混乱,和这些人的胡言乱语是分不开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还原真实的历史,让一切歪理邪说无所遁形,唤醒更多的民众。
不管是任何人,也不管他们顶着怎样的光环,只要和民众作对、和华夏文明为敌,在真实的史实和民意面前,他们所有的一切努力都会化为乌有,而他们本身也会被钉在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