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历史记忆

    中国与希特勒的交集——

    1934年,财爷孔祥熙前往柏林会见阿道夫·希特勒,商谈中德军事、商贸合作,促进中德关系发展。

    孔祥熙,时任中华民国的财政部长,长期主导当时的财政,他一手建立了我国近代的银行体系,为我国的经济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他也是受邀前往德国参观,希特勒还特意接见他,两人也因此愉快的合了一张影。

(孔祥熙与希特勒)

林遵和陈绍宽(右一和右二)

    林遵和陈绍宽也和他合过影,林遵时任国民革命军海军副舰长,他被派往德国学习海军的潜水艇技术,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还是担任海军中的重要职位,是我国潜水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陈绍宽是当时的海军部长和总司令,他指导了众多著名的战役,在日军投降后还远赴美国参与制定《联合国宪章》,建国后也担任了福建省的副省长,是我国近代航母事业的先驱,被称为“航母第一人”,两人当时前往德国学习,希特勒也和他们合了影。

    1935年,在第四任德国顾问冯·塞克特的建议下,蒋介石决定,将全国军队整编为60个新式国防师,并将先行成立20个“调整师”。所谓调整师,就是完全按照德式方法训练,以德式操典规范的步兵师。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中德军事合作持续了十几年。在此期间,共五任德国顾问来华。德国顾问在此期间对于中国的军事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在他们的协助下,中国拥有了一批现代军官,军事教育逐步向现代化规范化发展,提高了中国军队的作战水平。

    中德军售部分改善了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的情况。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初期,以88师为代表的调整师,与刚刚登陆的日军师团展开血战,几乎打出了平等的交换比,令日军大为震惊。

    这些在战争时期还在支持我们的德国人,我们应该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没有他们,抗日战争只可能会更加艰难,更多伤亡。

参考文献:1、《铁血军魂——抗战前期国民革命军德制中央军之整建》,腾昕云著,台湾老战友出版社;2、《抗战时期陆军制服装备》,腾昕云编著绘制,台湾军事文粹出版;3、《血肉磨坊——淞沪会战》,戴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4、《中国野战炮兵史》,霍安治、冯杰著,中国长安出版社;5、《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徐帆、甄锐著,中国长安出版社;6、《地北天南叙古今》,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7、《抗战机密档 中日轻武器史料》,火器堂堂主著,航空工业出版社;8、《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史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9、《重整中国陆军建议书》,(德)冯·塞克特著;10、《抗战时期国军装甲部队画史》,腾昕云编著,台湾老战友出版社;11、《浅析德国军事顾问团对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政策的影响》,陈华著,黑河学刊2011年01期;12、《德国克虏伯与中国的抗战准备》,陈振国著;13、《蒋介石与希特勒——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马振犊、戚如高著,台海出版社;14、《抗日战争与中国工业化》,张守广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