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代,我们许多人都有一种误区,那就是认为古人都是盲目忠君的,正所谓“君为臣纲”。
其实不然,在忠君这个问题上,古人看得比较透彻,他们认为和民族生死存亡相比,君主其实是处于次要位置的。
自北宋中期之后,一些有影响的思想家虽然嘴说讲“忠君”,但实际上旗帜鲜明地摒弃了只强调臣民绝对服从君王的愚忠概念,转而强调君王应以社稷国家之久远利益为忠的前题,即所谓“君要行君道,”君要能时刻“为江山社稷计”。
如理学创使人二程就曾多次指出:“忠者天理,”“然为君尽君道亦天理也,”
“君王背天理而使臣,便不能望臣尽忠。”
比二程更为著名的思想家王安石则更尖锐地指出:
夫君之可爱而臣之不可犯上,盖夫莫大之义而万世不可易也。然桀、纣为不善而汤、武放弑之,而天下不以为不义。
 
(王安石像)
不难看出,这些大宋臣民已没有多少“愚忠”的意识,竟然不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是公开宣称:若君王多行不义,臣民不仅不必忠其君,甚至“放”(赶跑)、“弑”(杀掉)之,也是理所当然!
而实际上,宋人并不仅仅在理论上反对“愚忠”,在实践中走得更远。这一套理论在抗金卫国战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下,整个华夏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很可惜的是,腐朽没落的宋王朝统治者,却没有率领全体军民抗争的勇气,而是选择了在摇尾乞怜,无耻地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
他们吸食国家亿万百姓的供养,本应该在天下兴亡的关键时刻抗战到底,可他们却放弃了组织宋朝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拯救民族危亡的最为起码的职责!
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人民上至一大批文武大臣,下至底层士兵和民众,无情地唾弃了卖国之君,公开发出以“忠于社稷,忠于国家”为忠的“忠义”怒吼!
他们坚决拒绝奉行卖国之君和金人妥协的旨意,而是选择了抗争到底!
其中一个很突出的例子,那就是宋钦宗为求和而罢免抗战派官僚李纲时,汴京城里立即爆发了以陈东为首的数十万军民大示威,他们杀主降官、杀宫使,随时准备冲入皇宫,旗帜鲜明地把矛头对准卖国皇帝,逼着宋钦宗立即恢复李纲、种师道的职务,让他们率众抗金。
(宋钦宗真是一个昏君)
他们理直气壮地宣告,这种行动,是“以忠义挟天子”,不是背叛国家,而是真正的忠义之举!
这是宋人第一次公开突破以“忠君”为忠的思想藩篱,给“忠”这一传统伦理概念赋于新的内涵。
很可惜的是,即便有如此忠义的人民,但宋钦宗仍一意孤行,与金兵订立城下之盟,下诏割让河间、太原、中山三镇以求得一时苟安。
面对这一无耻行径,两河人民不仅不对这个昏君愚忠,反而焚毁诏书,杀掉钦差割地使!“抉其目而脔之”!
他们“城自为战,人自为战”,誓与国土共存亡!
如此壮烈的行动,表达人民对皇帝极度轻蔑,以及对国家的无限忠城!
到了南宋初年,忠于国家和民族,已成宋人最光荣最基本的职责,也成为社会检验某种行为是否“忠义”的最为重要的尺度。
于是,当人们并不知宋高宗逃亡何处时,却始终不懈地投入抗金救国斗争:北方蜂拥兴起无数“忠义民兵”,接连又出现了壮烈的陕州保卫战、徐州保卫战、楚州保卫战……
就连曾与宋王朝统治阶级血战到底的各路农民、渔民、士兵起义军,到了这个时候也都放下了成见,将矛头指向金兵,而与宋朝抗金军民站到了一起。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这些爱国的军民,南宋朝廷的投降更可以说是肆无忌惮。
就在全国军民和金贼血战之时,宋高宗和秦桧这一对昏君奸臣却打着“尽孝”的幌子,借口迎梓宫而卖国投降之时,各阶层人士都强烈表示反对和愤慨。
小小的枢院编修官胡铨愤而上《乞斩秦桧书》,两日之间,坊刻万千,传遍天下。
在历数秦桧误国的同时,胡铨也毫不客气地痛斥宋高宗道:“陛下一屈膝,则祖宗、社稷之灵尽污……,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羞忍耻……,天下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
这样的一番言论,可以说是指着赵构和秦桧的鼻子骂了,这对昏君奸臣虽然恨得牙痒痒,但无奈民意难违,最终也没有杀了他,而是将他流放。
臣僚范如圭也警告赵构:“自公卿大夫以至六军万姓,莫不扼腕忿怒,岂有听陛下北面而为仇敌之臣哉!万一陛下拂天下之情,屈身于敌,意外之患,有不可胜言者矣”
这里的“意外之患”是什么?为何又“不可胜言”?
赵构其实心里也很清楚,如果自己再一意孤行下去,天下“六军万姓”要愤而唾弃他这个皇帝,也是绝对不可能对他唯命是从的。
从“以忠义挟天子”,到范如圭不可胜言的“意外之患”,都清楚地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忠”的内涵,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社稷。
比起其父兄徽钦二帝,赵构更可以说是没心没肺!
社稷被颠覆、父兄被掳,自己的母亲韦太后也被金人凌辱并且生下了私生子……,这样的奇耻大辱,赵构比任何人更有理由复仇,让侵略者血债血偿!
很可惜,赵构却选择了苟且偷生,将大宋军民好不容易才有的胜利果实全部丢弃!
绍兴十年(1140)金兵叛盟,大军压境,赵构迫不得已,下诏岳飞等全线抗金。
时岳飞苦心经营大举北伐已达三年,中原义军,已在两河结成起犄角之势,单等岳飞挥戈北上。
西线上的抗金将领吴玠、胡世将等,也都在顽强地抗击金兵,把金兵阻击在凤翔,在东线上,抗金将领刘以五千精兵打退金兀术十万大军的猛烈攻击。
另有韩世忠率部渡淮攻取淮阳军,刘光世率部进攻和州,张俊部王德已进军宿、亳,形势对宋非常有利。
此时的宋金形势已然是完全逆转,只要赵构下定决心,就可以一血前耻,收复大好河山,拯救北方民众于水火之中!
很可惜的是,赵构一见局势缓和,便要岳飞住手,专派司农少卿李若虚星夜赶往鄂州(今武昌),传旨岳飞兵不可轻动,宜班师
岳飞见旨后,义愤填膺,反复向李若虚申明形势大义。
李若虚再三坚请岳飞遵旨班师,岳飞坚决不从,宁可违抗皇帝而招来杀头之祸,也决不让国家失去这次难得的抗金良机,毅然抗诏挥师北伐。
岳飞这种无限忠于祖国的义举,李若虚大为感动,也毅然表示:事既尔,势不可还,矫诏之罪,若虚当任之。
于是才有了郾城大捷,宋军才能进军朱仙镇,打出了宋朝的国威,金人悲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郾城大捷,金人悲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由此可知,在两宋之交,全国军民都有矢志恢复河山的决心和意志,人心可用。
只有大宋朝廷坚持不和金人妥协,是一定可以有所作为的。
很可惜,在如此大好形势之下,赵构却选择了和金人议和,无耻地杀害了岳飞,将大好形势毁于一旦,也使得天下士民无不寒心!
(电视剧中的赵构和秦桧形象)
从此以后,大宋再也没有这样的好机会,只能苟延残喘,直至最终的灭亡!
如果大宋朝廷多点血气,少点贪生怕死之念,华夏又何至于会亡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