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英雄志》04:某些人刻意编造岳飞死后百姓“拍手称快”的谣言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江红》使得本来人气就一直居高不下的岳飞的热度进一步提升,这也给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污蔑岳飞的机会。一些自媒体讲,岳飞被害之后,百姓涌上街头欢呼“万岁”,认为皇帝圣明,对岳飞的痛恨溢于言表。他们又说,宋孝宗即位后,着手平反岳飞,百姓又再次涌上街头,欢呼“万岁”,对岳飞之死感到万分惋惜。
相信许多读者都看到过类似的文案,而且许多人都在不停地传播着。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人冒出来,抱着一种“天下皆睡我独醒”的姿态,传播着他们编造出来的东西。这些人总是喜欢抹黑岳飞,洗白秦松,以表现自己的“独具慧眼”,“不和愚民一般见识”。他们将岳飞说成是不通世故、情商低甚至拥兵自忠、居心叵测之人,而将秦桧说成了忍辱负重、识大体、有智慧的政治家。(某厅官编写的《秦桧大传》,为秦桧翻案,抹黑岳飞)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想要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以此达到堡垒从内部攻破的目的。今天,笔者就来梳理辟谣一下关于岳飞被害的这个谣言。他们说岳飞被害之后举国欢腾,百姓涌上街头,敲锣打鼓庆贺朝廷除去奸贼。这些人还煞有介事地说,百姓向高宗赵构献上了“慧眼如炬,明辨忠奸”的匾额。岳飞被平反后,百姓们再次涌上街头,欢呼朝廷神目如电,让千古冤案得以昭雪。《宋史·秦桧传》是这样说的,“(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杀岳飞……子云及张宪杀于都市,天下冤之,闻者流涕。”《宋史·万俟卨传》:“飞父子与宪俱死,天下冤之。”《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零七记载:“飞死于狱中,枭其首,市人闻之,凄怆有堕泪者。”卷二百零七《卷侯传》记载:“侯中毒而卒,葬于临安菜园内,天下闻者无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卷二百零八《林泉野记》记载:“云、宪坐斩,赐岳飞死,年三十九,妻子徙岭外,天下冤之。飞略知书传,礼士恤民,所至秋毫无犯,民不知兵。”卷二百二《中兴姓氏录》记载:“(秦桧)又忌岳,亦与张俊不协,罢其政。又诬其反,杀之于大理寺。天下怨之,三军解体。大金遣莫将韩恕回桧。”除了史籍之外,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其著作《老学庵笔记》中写道:“张德远诛范琼于建康狱中,都人皆鼓舞;秦会之(秦桧字会之)杀岳飞于临安狱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以上是笔者所能找到的有限史料中所记载的一小部分,如果细心去找,相信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其中的一些史料、文集、诗词等等,都记载了岳飞等人遇害之后,天下之人觉得他们冤、为他们痛哭流涕,就连“三尺童子皆怨秦桧”。这些人又是从哪里得出的结论,说明老百姓对杀死岳飞欢呼雀跃呢?他们举得出任何一处史料吗?归根究底,这个文案就是那些居心叵测的秦桧粉丝炮制出来的,早在许多多年就已经出炉了,如今不过就是借着电影《满江红》的热度,再次拿出来炒作罢了。你若问他出自哪本史书,他会告诉你是寓言故事,结果还真有许多人信了。于是这些人得出结论,要么就是岳飞确实有许多地方让人诟病,要么就是百姓实在太过愚昧。此外,这些人还说岳飞在民间声望高,得到百姓拥护,所以赵构才要杀他。
(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班师之时,百姓挽留)
不可否认赵构默认秦桧杀岳飞,确实有一部分这个原因,但这绝对不是主因。主要原因就是赵构畏敌如虎,一心想要卑躬屈膝,不惜自毁长城。这就很奇怪了,这些人一边说岳飞在民间声望高,得到百姓拥戴。(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所过之处秋毫无犯,理所当然会得到百姓拥戴。)另一边却又说岳飞被害后举国欢腾,这个逻辑根本不通。所以,这些人抹黑岳飞和百姓的谣言前后矛盾、逻辑混乱,根本就是胡言乱语。(民众对岳飞的崇拜,已经刻进我们民族的骨髓,成为我们民族牢不可破的信仰)但不管他们如何努力,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史实就摆在那里,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又岂是某些宵小之辈胡言乱语就能够改变得了的呢?